第四章 小家伙(1/1)

四个大儒本来坐在那里,看到沈国师过来,立刻不敢坐着,忙忙的站起来。再听到沈国师的话,不由得苦笑起来。

他们个个都是六十多岁,年近七十的老头,走到哪里都是需要尊敬的老人。可是,在更加老的沈国师面前,他们的白胡子,白头发都通通不顶用了。沈国师头发只是有些斑白,相貌堂堂,满面红光,看起来也就是五十多岁的样子,而且仙风道骨,他一出现,京城百姓们都有人纷纷行礼不绝,甚至有人跪倒在地,口称神仙。

看到神采奕奕的沈国师,听到沈国师叫他们四个“小家伙”的时候,这四个大儒只能报以苦笑。没有法子,人家沈国师的辈分放在这里呢,这四个大儒的师傅当年甚至都是沈国师的晚辈。他们按照辈分,得称呼沈国师为师祖了。

当年,这四个人求学的时候,跟着他们师傅身边,到摘星楼跟沈国师聊天,喝茶,端茶倒水的可都是他们这些人。理所当然,他们是晚辈。

所以,在一般道门人的面前,他们可以倚老卖老,在沈国师面前,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小家伙”。

看到这四个人恭恭敬敬的样子,沈国师很满意,叫了身边的一个童子,说:“好了,明月的话,你复述一遍,给这四个小家伙听听。”

那个童子站在四个大儒面前,声音清朗,流利的把秦明月的话给说了一遍。

听了这个话,四周的儒生们都羞愧的低下来头。围观的百姓们则是拍手叫好声不断。

有百姓大声赞扬:“道门也有不好的人,可是摘星楼的国师,那个个都是神仙啊。咱们京城的百姓们都知道。历代国师,哪一个不是爱民如子的?哪个国师没有预言过各种灾害,让百姓们提前躲避的?哪个国师不是在灾难之后,救助百姓的?今年江南的水灾,还不是道门的人在朝廷救济之前就开仓赈济,救助百姓的?”

“你们这些年轻人都不知道,三十年前,大夏来进犯我们大周。都要攻打到京城外面了。那个时候,这些大儒们,这些官员都干什么了?左家当时可是早早就逃出城去了。可是国师呢?国师可是带着百姓,带着军队和襄阳侯一起打退了大夏的兵马。要不,我们这些京城的百姓,岂不是都要死在大夏兵马的铁蹄之下?”

说这个话的,是一个老者。应该是经历过三十年前,那一场和大夏的国战的。

类似的言语不断的涌来,周围的儒生们更加羞愧。

还有一个老者听到这样的话语说:“我外婆家就在卢家的边上,当年大夏兵马围城的时候,卢家不但早早的就逃出城去,还趁机在江南买下大量的土地,一直到京城安稳了才回来的。”

还有一个老者说:“我们家在卢家边上,卢家当年不但逃出城去,卢家还出了一个汉奸。就是现在这个卢老爷的哥哥。他那个哥哥,当年逃难的时候,被大夏的兵马抓住,立刻就投降了还不说,还带着人,跑到京城周边的山里,把那些隐藏在山里的村子也给出卖了。让那些村里人被大夏的兵给祸害了。”

另外一个老者说:“是啊,我婶娘就是那个村子的。过后,整个村子都没有几个人活下来。活下来的都是躲藏在暗处的,或者是山上的。他们都说,他们亲眼看到卢家的大少爷带着夏兵去搜索的村子。真是罪该万死啊。”

先头的老者说:“后来,大夏退兵之后,那个卢家的大少爷也被退走的夏兵给随手杀了。也没有落得好下场。倒是回到京城的卢家人开祠堂把大少爷给除名了。也仅仅是这样了。那些死去的人呢?还能活转回来吗?”

“当年,那个卢家大少爷可是很早就中举了,听说,要不是兵灾,就要准备考状元了。他死了之后,才轮到现在这个卢老爷的。要不,他是次子,家里哪里轮到他?”

这些陈年往事被揪出来的时候,本来腰背挺直的大儒们都直不起来了。特别是卢林照,他嫡亲哥哥的耻辱也就是最近十几年才不被别人提起来。没有想到,现在又被提起来了。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沈国师笑吟吟的看着四周的百姓,看着眼前这四个本来还理直气壮的大儒们现在佝偻着腰的样子。

场面一下子有些奇怪了。有外乡人不明白的,就问:“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这四个老者,还要给这位年轻的道爷行礼?这不是不尊老吗?”

京城的百姓就以看白痴的眼光,看着这个外乡人说:“你懂得什么?那四个儒家的大老爷,年纪是大了,可是,也不过是五六十岁的样子。可是,国师你知道多大年纪了吗?国师的高寿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们这些京城的老百姓都是记得的。沈国师当上国师就已经足足六十年了。沈国师当国师的年纪,都差不多比这些儒门大老爷的年龄大了。你说,哪个应该尊敬?哪个是老者?”

那个外乡人吃了一惊:“怎么会?这四个老者都须发皆白,垂垂老矣,可是,站着的那个老者仙风道骨,只是头发有些半白而已,甚至满面红光,脸上连皱纹都很少?怎么会当国师都六十年了?那他得多大年纪?七十多,八十多?”

京城的一个老者冷哼道:“沈国师是谁啊?普天下的人都知道,沈国师那可是陆地神仙。你们外乡人没有见过沈国师。我们京城老百姓可是经常见到的。我跟你说吧,我老汉二三十的时候,见到沈国师就是这样模样,现在还是这样。就没有怎么变过。恩,要是真的要说变化,自从沈国师收下我们京城礼国公秦家的明月小姐做了徒弟之后,可能心情更加好了,道法也高深了。这容颜好像还年轻了一些呢。”

那些外乡人顿时对沈国师崇敬起来。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