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1/1)

太子若是细细过问了,哪里会让费大公子糊弄这么多年?

太子信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凡事儿都有个过犹不及之说,正是因为信赖心腹,把差事全权交托,万一看走了眼,那后果……即使是太子也不能轻易扛得过去。

除了母后去世,这辈子几乎顺风顺水到今朝的太子,听了太子妃这番话都有不寒而栗之感:他要是听不明白太子妃的弦外之音,未免太配不上圣上对他的器重和爱护了。

不过太子还是略带迟疑地追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

太子妃道:“如此隐秘之事,哥哥自然只敢用自家人。”她也是点到即止,说完便主动告辞了。

太子在书房仰面独坐,半晌无言,直到他的岳父姗姗来迟。

太子妃之父可比他儿子乖觉太多了,上来就诚恳地请罪,“老臣教子不严,愧对太子,更是愧对圣上。”他来时已经知道儿子犯了什么事儿,更是在路上想好了对策,最起码见到太子得先老实认错。

他可不像他儿子那样……自信,觉得只要提起大皇子,太子便会尽力庇护他们——因为太子想对付大皇子,必要依靠他们费家。

太子妃之父毕竟人老成精,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今日不同以往了。

太子点了点头,“先补上亏空,你们也先小心些日子。”

太子妃之父见太子神情淡然,当即也不好多说,应下后便极有眼色地告退了。

而太子又思量了一会儿,便提笔给扬州的巡盐御史写了封信,过问起亏空始末:却说自从林海回京后,圣上特地从太子身边挑选了继任的人选。

圣上本意就是不想儿子太缺钱花。

太子自能理解父皇一片慈爱之心,但此番父皇专门在兄弟们面前发作他,想必也是气得狠了。觉得掉了面子的太子又让一直信任有加的岳父和大舅子刺激了一回,可不就一夜没睡。

男人又没有脂粉掩盖,第二日太子的疲惫之色落在兄弟们的眼中,可就是“见仁见智”了。其中尤其以大皇子最为快意:二弟,你最多只是掀开了冰山一角……以后还有的是惊喜呢。

对赵之桢来说,太子在追查,而大皇子在继续布局,只怕都忙得顾不了别的,他好歹能自在几天。

至于那“罪魁祸首”,他也能猜得着几分:当年南边那位,谋逆之初时选的是“由外而内”的法子,因此他暗中联络了北狄人;至于平南王……他似乎走的是“由内而外”的路子。

赵之桢难免自嘲:他也是事后诸葛了。大哥和二哥两人初生龃龉,八成就是平南王暗中挑拨所致。可话说回来,即使没有别有用心的平南王,他的好大哥有手段更有野心,总要……付诸行动,二者不过是早晚的差别罢了。

回府之后,赵之桢自然要跟元春感慨一回,“难得安生几天。”

王爷早知道自己爱看史书,而且这些日子体己话说得多了,元春胆子也大了起来,“儿子们太出色有的愁,可顶多就是耐心多挑挑,也多历练一番;儿子们若是无能就更该愁死了不是?”

这奉承听着可真舒服,赵之桢接话道,“可不是?暄儿还是一派天真,我就挺烦心。”

元春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呢,大姑娘这些日子长进太多了。”

这倒是实话,赵之桢也有所耳闻。

虽不绝对,但多数妻妾都是“冤家”。

只是韩绪这位王妃失了先机,便一直没什么底气。

而且她哥哥还犯了个很要命的疏忽——越过身为郡王的妹夫一门心思地去亲近太子,事实上韩大公子这些日子在奉承太子时,便已经意识到了妹夫八成会不满,但他也别无选择,总不能两个都得罪不是?

不过韩绪倒是极有自知之明:若非贾侧妃的父亲官职忒低,大约也轮不到自己做王妃了。

她不是爱赌气的性子。到处树敌偏偏装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样……这肯定不是她,总之韩绪从没为难过元春。

因此府中难得王妃与侧妃比较和睦,见此情景,赵暄人前人后居然没有半点抱怨挑拨之言:不知道是因为生母去世,还是跟着庶母听书让她真有所悟,反正她看起来沉稳多了。

正所谓说曹操曹操到。赵之桢与元春正聊到赵暄,大姑娘赵暄便前来求见。

却说赵晗进得门来,拜见过父亲和庶母,也懂得察言观色:父王那副闲适自在的模样……她就没在生母刘娡房中见到过这样的父亲。

她也不卖关子,“女儿是来告状的。”

赵之桢道:“说来听听。”这也是他听元春说女儿长进了不少,才难得耐心一回。

赵暄道:“听说王妃那边有人出主意,要把弟弟抱到王妃跟前,这样父王和侧妃便一举都被拿捏住了。”

元春闻言,忍不住扶额:这样粗暴的告状,她还真是头回听见。

赵之桢拍了拍元春的肩膀,望着女儿道,“提醒得不错。不过王妃应该没这个胆子。”没这个一口气把他和元春一起得罪的胆子。

赵暄应道:“女儿只管帮人告状。”

赵之桢奇道:“原来是你哥哥的主意。”

“哥哥听说的,”赵暄毫不犹豫地卖了赵晗,“他派了人盯着王妃的陪房,却不好意思直接给父王说起。”

元春笑道:“若是让大爷知道你这番话……”

赵暄忙道:“我惹不起他。”

大姑娘虽然依旧“横冲直撞”,可说话行事总归有了条理。赵之桢心中安慰不少。至于把健儿抱到自己房里教养,韩绪压根就提起过这一茬儿。

过了几天,薛家悄然入京。

元春娘家有了门路,但具体经营以及分配人手都要交给薛家,而荣府除了入股,便是当好靠山。其实薛家本来属意妻舅王子腾,但随着贾珠点了翰林,薛家便又转了回来……

非翰林不入阁,谁人不知?

王子腾虽有功名而且如今已是三品,但薛家族长还是坚信,贾珠的前程会更好。别忘了贾珠背后还有个极为得宠的侧妃妹妹呢。

却说贾珍本想把这宝石生意扔给薛家,然后自己坐收红利就是,万没想到荣府二房忽然掺了一脚。事已至此,他也不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只得打起精神到荣府与贾珠商量。

又过了几天,薛家收拾好自家的宅院,便广发帖子,宴请宾客——好歹能涨涨自家的声势。

元春还在为刘娡服丧,不好出门,但王夫人为了妹妹,竟打发人特地去邀请小姑子贾敏:只要宴席上面子好看,她也乐意去求一求人。

贾敏没摆什么架子:贾史王薛四家历来联络有亲,虽然薛家如今只是皇商,与前三家差距不小,但贾敏依旧乐意赏光。

只不过她肯带着儿女去认认亲戚已是极限,林海这位户部侍郎可就不会再到场了——为了费家这笔亏空,林海又让圣上叫进宫中,为圣上排忧解难去了。

黛玉与宝钗竟是一见如故,而林珩还是跟贾兰最合得来。贾敏坐在一群太太中间,也不忘留心自己的一双儿女。而王夫人自然也不短人奉承——自从王夫人有了“盼头”,便再不爱跟小姑子别什么苗头了。

此时她只想亲戚间互相帮衬才好。

却说这酒席到了一半,不胜酒力的贾珠借故出门,想过过风清醒一下,谁知刚出院门便遇见了个……熟人:七皇子赵之桢的王府长史。

本想醒酒的贾珠又让赵之桢拉到酒楼雅间之中,不得不又“陪喝”了一回。

赵之桢哪能刻意给他极为重视的便宜大舅子灌酒?三杯酒下肚,赵之桢便问道:“可是家中不趁手?”

贾珠有点晕乎,还有问必答,“总……嗯,不好坐吃山空。又……免不得打点。当初为了妹妹,我还打点过王爷府上呢……”

赵之桢听说,笑而不语:幸亏我给了元春铺子和庄子,不然得多心虚?

怎知贾珠嘀咕了会儿家中琐事,忽然趴在桌上……睡着了。

赵之桢只得把人送回了荣府,等自己回到王府时估计元春已经睡下了,他自己也是一身酒味儿,想着今晚先睡书房得了。

他刚进二门,二管家就迎了上来,“王妃正等您呢。”

赵之桢道:“让她歇吧。”说完便改了主意,抬脚又往元春的院子去了。

过了半个多月,太子派去扬州的信使终于回到京城。

太子看完信又在书房里坐了一整天,直到晚上才下定决心特地去寻太子妃。

太子进门,心里头的惊怒难以抑制,双拳紧攥,眼中血丝更是一目了然,“你们费家可真了不得!”就差把眼前摆设满地乱砸了。

太子妃平静道:“费家若是不好,我也不能嫁给您。”

太子一噎,他一直不明白太子妃因何改变,但……他又担心他问出口之后得不到答案。

怎知太子妃又是长叹一声,“我哥哥心太大了,可惜他志大才疏。我父亲则是老了,只想着儿女平安。”

说白了,费大公子看着是一心一意跟着太子,好求个从龙之功,可实际上……他只想把太子当傀儡。正是依稀想到了这一点,太子才会如此恼怒失态。

虽然他实在是难以相信,可事实摆在眼前。

新任巡盐御史的信中写道:费大公子动用的百万银钱除了拿去私贩盐铁之外,更是偷偷转向了南方,目标似乎是平南王。

太子都不用细想,就知道平南王拿到这笔钱自然是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及修筑城池了。

涉及平南王,太子都不好说自己不会受牵连,关键是他被蒙蔽了这么多年,简直就是蠢货招摇过市,他都能猜到他们的兄弟们,尤其是大哥会怎么嘲笑他!

眼见太子脸色越发苍白,太子妃微垂下头,“我是费家的女儿,尚且没得什么善待,何况您呢?”顿了顿,又轻声道,“我哥哥原先还想让我把咱们大姑娘嫁给他的儿子。”

太子沉默良久,才又开口,声音沙哑得他自己都觉得陌生,“他这么做究竟图什么?”

太子妃眼圈儿都红了,“我要是想得通,何至于如此难受!”

作者有话要说:十一月我有七天没有小红花,不算我曾经补上的,总之就是差了七更。

这章就是补欠七分之一啦。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