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第三十七计(上)(1/1)

第三十七计,疏水计。

适度地利用国家或者军队的情况,制造一些七分真三分假的几乎可以乱真的假像,使敌人产生误判,从而进入我军设计当中,最终打败敌人。

其道理就象疏通河水一样,将河道依据水往低处流的特点竣深竣阔,将河水引入新河道里,河水迅速进入大海,便不会泛滥成灾了。

……

宋军有些麻痹大意了。

随着迁州拿下,数万铁骑率先扑向锦州城下。

但后方的主力部队却不得不一步一个脚印,攻打辽国的来州、隰州。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若是将这支宋朝主力骑兵吃下去,宋朝将严重缺少骑兵,没有了骑兵的宋军,到了关外能做什么?

而且宋军兴师动众而来,如今两国换了一个形式了,不是辽军亡,就是宋军败。耶律隆庆迅速集中了所有兵马,兵分三路,扑向了锦州。

兵力很多,也未指望过会能隐蔽消息,因此只有快。

十几万骑兵,甚至还夹杂着一些各部族的丁壮,几乎达到了二十多万人,从四面八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锦州。

主将是马知节,副将是李继宣,都监是秦翰,先锋是田敏与张凝。

五人都是冠绝一代的勇将。

然而敌人数量太多,而且到了国破家亡时刻,三军士气一起激励起来,弥补了战斗经验、建制混乱的不足。

要命的是一股大部队杀向安昌城,将要从南方将宋军一起包围。

马知节力敌良久,看到不妙,下令立即撤退。

好在这些都是骑兵,逃得比较快,正当辽军从南部拉开包围圈时,宋军杀到了,撕开了一个个缺口。逃向南方。不过在两军夹击下,宋军损失惨重。

耶律隆庆骑在马上大喝道:“追!”

这道命令没有错误,这支宋骑杀惨了,只顾逃命。好的前景便是在辽军一路追赶下。可能导致这支骑兵能将宋军大营冲散,从而大捷,不好的前景便是让这支宋骑及时逃出生天,而宋军大营做好了准备。但那也无妨,停下来再准备第二场决战。

一路追下去,几万宋骑被杀得惨不忍睹。

就在辽军眼看要上演一场奇迹之时,无数宋朝步兵从五指山杀了出来,倚据六州河将辽军一切两半。

这便是疏水计。

不要以为宋军就可以轻松拿下辽国了,战场上翻盘的战局不要太多,例如淝水之战。东晋是什么样的羸弱兵马?赤壁之战,凭借刘备那支败兵,以及东吴那些江南兵,又如何与曹操的军队相比?

在关内还好一点,不管怎么说。那些汉人虽亲近辽国,但没有韩德让那样的人物带领,很难让他们愿意为辽国拼死奋战。然而出了关外,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利于宋军。若弄不好,就会再次发生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那样糟糕的结果。

所以宋九很小心,正好辽国派了使者。

宋朝大臣发出两种声音。

有一个前提。相比于汉唐,宋朝确实在变得内敛。与赵恒无关,而是赵匡胤开国之初便制下的国策。

不愿意伤及中原百姓利益,而去做无意义的开边,因此大渡河以西,金沙江以南。一挥手不要了。

这个政策给宋朝成为一个富裕王朝打下了基础。

就包括赵匡胤收复数国,也是打一国休息几年再打。这样百姓便不会因为战争而产生多大压力。

对宋朝这种政策辽国同样知道,那怕是宋九都不能改变,如北河套,实际宋朝能派官兵进驻了。然而至今继续羁縻,没有官员前去,没有士兵驻扎。

但对于平滦景营四州,辽国也能理解,若是宋朝不得到这里,那么门户就关闭不上。

因此使者回去禀报,大家相信了王钦若的话乃是宋朝的底限所在。至于宋九所说的唐朝营州,没有人当真。得到平州后,将渝关修一修,便能形成防御线,得到兴中府,试问从哪里修,孤城悬之于海外,那是送点心给辽国的。这个道理就象以前的涿州城,宋朝将士很勇敢,守了一年多时间,最后还是丢了。就象东易州,因为地势平坦,悬于易水之北,最后宋朝主动放弃了。

于是两种声音让辽国产生了迷惑。

也有人提醒耶律隆庆莫要大意,包括萧孝友,可是很快淹没在其他乱七八糟的声音里。

最主要的几种意见,一是与宋朝决一死战,收回燕云。

其次自渝关开始构建第一道防线,迁州构建第二道防线,不让宋军北上。

然而最大的一种意见便是请和。

同意将四州割让给宋朝,但不能称臣,一旦称臣了便不能统辖各族,辽国倾刻瓦解分裂,避过宋军的锋锐,然后勤政爱民,备战练军,学习句践卧薪尝胆,以后等辽国恢复过来元气,一举收回燕云。

那有那么多句践?

这是为自己割让燕云借台阶下的。

因此意见始终不能统一。

就在这时,石普带着兵马从海上登陆,宋军也向四州发起进攻。

有的人醒悟过来,知道不能善了,但还有更多的人执迷不悟,继续议论要派使议和。这便无形中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

其实还有一次机会。

一般数达到几万以上的军队行兵,多会出现分兵互相侧应的情况。道理简单,若不分兵,就会呆板,一旦受挫,往往产生大败,如史上的淝水之战符坚的前秦军队,赤壁之战的曹操军队,还有宋朝高梁河之战的宋朝军队,萧燕燕南下澶州时的辽国军队。就拿史上对比,若非种种原因,赵恒议和,萧燕燕未必有好果子吃,高梁河时若非潘美等将稳住败军,辽国军队还不够强,同样宋军可能会全军覆灭。

但分兵也有分兵的弊病。一般来说,若是范围太狭小了,失去分兵意义,其实是等于没有分兵。若是范围大了,相互不能配合,往往被敌人各个击破。

成功的例子就唐击吐谷浑之战,前期几支唐朝军队就在大小积石山之间行军,到了决战时,已翻过了日月山,就在青海湖两边拉开大会战了。

最成功的还是后来的淮海战役,解放军始终在砀山到固县以及徐州这一带穿插,运动,包抄。保持着优势兵力,或是围点打援,或是逼降策反,或是以优势兵力合击。这乃是大兵力会战最典型成功的战例。

失败的例子就如宋朝的雍熙北伐。

当然,它也未必能适应所有战役。如大非川之战时薛仁贵与郭待封也分了兵,而且离得不远。然而两将不和,最终必是失败。

不过常遇春与徐达北上,两军离得又很远,然而他们各自负责战区,相互配合要求也不那么紧张,所以虽分得远。最终大胜。所以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不过总的来说,这个距离无比的关健。

所以宋九发起数次战役都注意了这个距离。南来风战役中虽离得远,不过那是分时间段分别发起的战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来的,对相互配合要求并不严密。

然而这次有一支军队分兵却是很危险。

那就是石普的两万宋军。

看到宋军大规模行动。辽国七嘴八舌,有的人便建议不如出动重兵,两个方向夹击石普的孤军。

战后宋九感到十分庆幸。

若是辽军那样做,也未必能将石普的军队全歼,可是石普的军队必然会损失惨重。相反的辽军就会打出士气与信似。若是损失到一定地步。将后产生无法想像的后果。

首先现在六月份了,这在这季节里与辽军会战,对宋军更有利一点,然而离深秋的时间也变得很短了。

其次不能将辽军与辽东隔绝,两路联成一线,辽军能得到更多的援兵,活动的范围更大,未必胜,但必然拖长其反抗时间,那就到了深秋!

当伤亡到一定地步,记住了,宋朝已得到了关内所有地盘,包括未来的山海关,在宋朝内敛的制度下容易产生知足感,那么必有更多的人要求撤军。在他们带动下,包括三军也不想打了。到时候只有撤,一旦撤退,可能就永远撤退了。

不过还好,耶律隆庆这个悲催鬼哪里有那么长远的眼光。

宋朝还做了一件让他激怒的事,赵恒下诏以耶律隆绪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兼幽州路行军大总管。

别当真,这就是活着的辽国皇帝价值,但他是不可能进入军事权的,拥有的仅是一个虚名罢了,就象他的辽王一样。

这不要紧,要命的是宋朝又从耶律隆绪手中得到辽国的玉玺,又让耶律隆绪亲写诏书,诏宣诸州以及辽国军民投降宋朝。虽然这不可能得到辽国人的承认,甚至有人唾弃,不过还会有一部分人因此产生动摇。

正好马知节孤军深入,于是耶律隆庆不顾许多人反对,出兵锦州。

这也中了宋军的计策。

这支孤军前进不是想迅速得功,宋九用兵稳得让李继隆等将有些心寒了,哪里会布置如此轻进的计划?然而辽国不知道啊。

然后就是山。为何昆仑山被中国一再神话,那就是昆仑山的重要,它重要不在青海,没有喜马拉雅山高大,更不及天山瑰丽,可看它往下延伸的区域,秦岭,伏牛山,大别山,将中国一分为南北,然后再往上看,陇山(六盘山},黄土高原,吕梁山,太行山燕山,努鲁儿虎山,大兴安岭。

燕山过去便是大海,然而它继续向上走,努鲁儿虎山,黑山,松岭,闾山,大兴安岭。

现在燕山还叫燕山,松岭还叫松岭,不过燕山下面却重新命名为卢龙山,大兴安岭叫金山,至于努鲁儿虎山与黑山两大山脉细划成许多山脉名字,如马盂山,都山,闾山之上又分出青山等等。

除了海边一条狭长的平原地带,出了迁州后,往西去就是丘陵区与大山区域。

马知节看似的孤军深入,然而在此之前。却将几个孤城外所有辽国的哨所一起扫荡,辽国人在此失去了耳目,至少不能得到细致的情报。

随后宋军派高琼为主将,潜入到五指山一带的山区。

辽军拼命追赶。毕竟才过隰州,离宋军大营还有一段距离,为何不扩大战果,事实这次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被辽军击杀了数千骑兵。

这一追,即便李靖在世,也让会军队产生脱节,况且是现在的辽军。

高琼带着宋军杀出。

正好这里有一条河流叫六州河。

前期战事很惨,看到有伏兵杀过来,辽军调转头。想两路夹击,将这股宋军吃掉。高琼命人迅速将六州河的桥梁毁掉,然后奋不顾身地守住这条防线。

宋军四面八方杀过来,有火炮,而且现在的火炮数量达到了两千门。除了石普带走一部分外,余下全部用上。

另外还在地下埋了许多土制地雷,以及火药包,然后海面上腾起无数船只,在船上宋军用投石机将猛火油砸到岸上,然后借助东南风,发射火箭。

况且军中还有无数射程远。射力大的伏虏弩。

看着近半大军在河对岸苦苦挣扎,耶律隆庆心如刀绞,下令让三军疯狂地搭浮桥,冲向对岸。

然而不顾他如何做,南岸的辽军迅速地一大口一大口被宋军吃下。

此役,一共击毙辽军达到了四万余人。活捉了三万多名战俘。

可是宋军并没有渡过六州河,而是派了曹利用做为使者前来辽军大营,提出宋朝的条件。

“陛下亲临幽州,灭你辽国只是旦夕之间,你国派使议和。陛下顾全两国百姓幸福,于是也欲与你国议和,并且将太后灵柩归还你国。然你们还以为我中国乃是五代分裂之时,欲壑难填,不想诚服,不想归还我关内之地。”

“那就战,这就是战争的结果,一战几乎灭你十万兵马。不知你国还能抽出多少兵力,与我军奋战。”

“我做为使者,多次进入你国大营,在大名府,在澶州,与你们太后议和,那时候我朝兵力四面八方涌来,你们太后不但不归还燕云,相反的不顾死活,继续勒索我关南十县,飞狐关与紫荆关。”

“没想到,你们不惩大败之戒,继续不知死活。还给你们一个机会,我朝想和平友好,不过此一时彼一时,我们也不欲求你们辽国疆域,至少也要将疆域恢复到曹魏之时。”

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与曹魏相比,确实也不过份。可曹魏时北方的疆域在哪儿?不包括云中,当然,即便不包括,辽国也无法索要回去了。这是指东北疆域,昌黎郡(辽国兴平府,朝阳市),玄菟郡(沈阳,辽国沈州),辽东郡(辽阳,辽国东京),乐浪郡(平壤),带方郡(朝鲜大同江南岸地区)。

道理是讲出来了,然而曹利用说得磨棱两可,前面又再次提了宋朝只想得到关内。

因此这给了辽国君臣希望,议和嘛,那是最好不过。

这个情形与史上北宋末期十分相似,金国一会战一会和一会勒索,让北宋君臣主意不定,甚至拿出五百万黄金,五千万两白银送给金国。那时一两黄金上下浮动到三四十缗钱,一两银子上下浮动到三缗钱,也就是一下子勒索了三四亿缗现钱!如果将这些钱奖赏兵士,巩固城防,制办武器,会产生什么结果?

历史上相似的例子太多了,如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赔偿倭国两亿两白银。如果用这些白银来备战,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良性效果?

不要说历史,一个末落的王朝是看不到历史的。

所以历史到了这里,又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P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