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北洋航线,登州卫(1/1)

长江口,白水洋,碧波浩荡。

南海号上的蓝色长琉旗向西北方迎风招展。从信风带一路北上的西南季风受到中国大陆的影响,在这里更多表现为东南偏南风。

崇明的岛影在远处清晰可见,如今的崇明岛还不是后世那个中国第三大岛,只是一排在长江口的连续沙洲。这些沙洲会突然从海中涨出,也会一夜间坍塌进水中消失不见。

这与本地的风向有直接关系。如果不是台风天,长江口春夏季的东南偏南风表现为离岸风,风速稳定,波浪小,有助于河口泥沙淤积。而在冬天,寒潮带来的东北风为向岸风,吹程长,卷起的大浪会急剧冲刷滩涂,引起沙洲坍塌。

守序收回望远镜,询问身边的刘进卿:“崇明岛上现在可有驻军?”

刘进卿垂首答道:“大人,崇明岛上现在驻扎有一队招安的海匪。首领名叫顾忠,外号网仓顾三,又名三麻子。”

“哟,倒是同行。”

刘进卿鼓气勇气问道,“大人要去崇明吗?”

守序摇摇头,他知道长江口有多厉害。长江口暗礁浅滩无数,风向更是琢磨不定,驶进长江实在是太危险了。在元朝和明朝初年,太仓刘家港曾经繁盛一时,成为当时中国最忙碌的海港。但慢慢地,长江的泥沙淤积了刘家港,从无法通行大船到彻底废弃,间隔的时间并不长。

很多人会好奇,满清侵入江南,明朝的水师都去了哪里?答案就在这长江口,崇明岛。

任何人只要简单看看地图,很容易就能想到由海入江,占领镇江切断大运河漕运,从而搅动天下局势。这是难以抵御的诱惑,明末的将军们、二百年后的英国人和后世的很多人都想到了一起。但在17世纪,实现这样的战役目标极难。如果长江口两岸的州县还在明朝控制下,可以时刻更新航道变化或者锚泊候风,也许进长江不会那么困难,可明军显然没有这个条件。吴志葵、黄蜚、荆本彻、沈廷扬、张名振、郑成功,无数明朝将领率军前仆后继冲向崇明,或者遭遇浅滩,或者遭遇飓风,或者登陆后风向突变无法撤走从而被清军屠杀殆尽。东南的明军前前后后在崇明岛长江口葬送了十几万人和数千艘战船,几乎毫无成效。长江口就像一个黑洞般吸引吞噬了无数明军的生命。如果这些力量投入在其他地方,南明绝不会像历史上一样迅速灭亡。

明军最强大的水师无疑是郑成功部,郑家水师第一次进军长江,便在浦东羊山海面遇大风,郑成功差点把命送在了长江口。他的实力更强大一些,虽然几乎是单船逃出,但还可以重新组织幸存下来的舰队。第二年驶入长江抵达了南京,守序觉得大木其实还不如不进去,进了长江损失更大,几乎葬送了全部主力,也葬送了明朝最后的复兴希望。

守序暗道,只有英国人成功了,因为他们有蒸汽战舰。

哈里斯回忆了一阵,对守序道:“阁下,这就是你说的中国最大的内河,他的流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守序点头道:“对,长江口才是中国真正的国门。广州、月港,都没有长江的辐射能力。”

哈里斯略做测量,“地图上显示,有接近3000英里长。”

“实际更长,这地图不准。”守序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划过,“长江就像主动脉,大的支流是次一级的动脉,阿克顿先生,那些大支流也是壮观的滔滔大河。各种小支流是毛细血管,这些血管把养分输送到整个南中国。”

哈里斯有些神往,“我能想象,阁下。”

守序微叹一声,“她也是我的母亲河。”

哈里斯见守序有些恋恋不舍之意,便问道:“阁下,您确定我们真不驶进去吗?”

守序还是摇头,“我们的盖伦进不去。”

《海道经》对长江口航线的描述是,“南有末人沙、婆婆沙、三脚沙,可须避之。扬子江内,北有双塔,西南有范家港沙滩,东南有张家沙滩,江口有陆家沙滩,可避。口外有暗沙一带,连至崇明洲沙,可避。”

《海道经》提醒了守序长江口有很多浅滩沙洲,可不能告诉守序怎么行船。长江口附近的海域如今正处于急剧的造岛活动中,沙洲每年都会产生变化,导致航道资料需要即时更新。如要保险,只能一边行船,一边试探水深。可长江的流速和风向又让慢速行船很困难,耽误时间越长越危险,如果风向变化战舰有可能被拍在岸边。

哈里斯略微想了想,“阁下,您还记得马辰之战后我提的建议吗?”

守序转头看着他,“桨船?”

“阁下,我们还有几条中型加列。”

————

舰队没有在长江口停留,继续沿南直隶海岸线北上进入黄水洋。不久后便是中国第二大河的入海口。明朝为了保障河北的漕运,整体的治黄思路是保北放南,死保黄河北堤,放黄河南流。这导致黄河就在淮河泗河之间形成一片庞大的排水系统,海口也是泥沙纠结,礁石无数。

为应付这种变化,从长江开始,中国北方的商船现在多半都是平底沙船。守序的舰队有盖伦有广船,都是尖底吃水深的战舰,完全不敢靠近海岸线。

海州海域,标志性航道标为云台山和莺游山,两岛之间的航道为莺门。在云台山东侧海面,海图标出“正港好行船。”自从过了长江,意兴阑珊四个字直接写在了守序脸上,完成黄河口的简易测绘后,舰队右舵,驶入云台山东侧的深水航道。

守序已经不想再继续勘测苏北和胶州湾的航道,此时已是10月上旬,偶尔出现的东北风让他感觉要抓紧时间了。舰队右舵,一天的时间,海水从绿色变成黑绿色,看到黑绿色的海水后转向正北,两日夜后,海水变成蓝色,这便是黑水洋。风向大体比较顺,在黑水洋行驶两日夜,海水重新变绿。虽短暂跨洋,却也是明朝的成熟航线,编队中那些戎克船并无多少惊讶之感。

采用黑水洋航线的明朝船在这里导航十分复杂,很依赖海水颜色变化和海图地形比对。这对守序的舰队来说就不是问题了,没有必要事事照搬明朝海图。既然是看不见陆地的航行,测量纬度转而向西北,直接向渤海驶去。海水再次变绿,正是北洋绿水。接近海岸,不经意间已过威海卫。东北风越来越多,正是季风换季时。舰队的几艘福船无硬帆,逆风时几乎无法航行,守序只能在芝罘湾锚泊候风。

属于音山守御千户所管辖的烽燧再次点起狼烟,守序派出了一只登陆队上岸取水。登莱明军比起南方明军略显主动,几次派出士兵对登岸取水的队伍进行侦察,舰队周围也出现了明军的小船。守序命令战舰打开炮门,推出所有火炮。数十门黑洞洞的大炮指向海岸。登莱的明军不要说对盖伦战舰发起进攻,便是汪汇之那6艘戎克战舰他们也打不过。

守序在芝罘湾等待了一周,待风向转好,再次放洋,贴着海岸线接近了登州。

让守序震惊的是,他遇到了严阵以待的明朝舰队。

登州备倭所,即登州水寨外海,约80艘中等戎克船和60艘小船已在海湾排成阵势,各色旗号在桅顶随风飘扬。他们身后登州水寨城墙上,则站满了密密麻麻的鸟枪兵。

旗舰上的所有军官迅速走到船头,守序拉开望远镜。明朝舰队中,一杆黄字大旗在其中最大的一艘战舰上迎风招展,大舰的舰列中有稍小的曹字和戴字旗号。两翼的小船中则有陈字、梁字、王字等诸色战旗。

“暴风号出舰列,护住吕从先那四艘船。”守序快速下令,名为护卫,实则监视。见到明朝水师,他第一个担心的是后续的戎克船调头跑了。

见明朝水师背靠登州水城结阵,守序接着下令:“南海号、拉斐尔号前出,打开舷侧炮门,遮护后续船只。”

明朝在登州集结了如此庞大的舰队,让守序完全没有想到。虽然没多少大船,可这100多艘战船至少也需要4000水兵,而登州水城内明显还有数千步兵。

“登州怎会有这么多明军?”他调转望远镜望向城头,那些士兵的站姿和城头整备的军械让他立刻判断出都是打过仗的老兵。守序记得12年前登州兵变,把这一带打成了白地。而明军这种封建军队在全军覆没后,重建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哈里斯悄声问守序,“提督,怎么办?”

守序皱眉,南海号与拉斐尔号两艘战舰合起现在还有44门炮,真打起来,未必有把握。明军水师的船虽显颇为陈旧,可帆面至少保持了一定的整洁,阵势也丝毫不乱,也是老兵。

守序正在犹豫时,汪汇之的船队转舵前出,航行到南海号右舷的平行位置。他们掀起船头炮的炮衣,水手来回在甲板上奔跑,将炮弹和佛朗机子铳抬上舰面。守序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一些,盟友有12艘船,至少6艘大舰,单舰肯定比明军那些船强。

左舷也传来人声,守序转头望去,吕从先在甲板上向他轻轻点头。他的四条福船也上来了。

4艘夹板船,16艘大中型戎克船,对一整只明军舰队。

“打吗?”哈里斯问。

守序没有回答,转身面向甲板,“我需要一个志愿者给对面的明军送信。你可能会死,也可能不会。如果死了,我会把抚恤金送到你家,如果你没死,我送你上军校。”

船上时间久了,华人水手们对军校的理解即前程。

“大人,我去。”没有激昂的声音,刘进卿平静地走出了队列。

(感谢诸位的月票,还有一更,不过会很晚)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