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1/1)

妙真师父得知喜信,立时搬进忠勇侯府照料黛玉。

因未满三月,不敢叫外人得知,但是亲近如皇后却是知道的,忙赐下大批补品,又命身边极擅长此道的老嬷嬷到黛玉身边,指点他们小夫妻各个注意事项。

黛玉和卫若兰成婚十载,好容易有孕,自是千般小心,万般谨慎。

等三月期满,登门道喜者如过江之鲫,尤其是凤姐惜春和宝玉等姊妹们,最替黛玉感到欢喜,各样补品流水似的送过来,凤姐惜春迎春等又把自己的经验一一告诉黛玉。

黛玉笑容满面,压抑不住心中的喜气,她万万没想到就在自己即将绝望之际,竟会忽然有孕,送走客人,她轻抚腹部,心想自己定然不会重蹈母亲的覆辙,不管这一胎是儿子还是女儿,她都会爱如珍宝。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在第二年的花朝节当日,黛玉平平安安地生下一个男婴,重六斤三两,长泰帝深觉此子来得不易,亲自赐名为明泽,又赏赐许多东西。

最欢喜的莫过于妙真师父,丈夫终于有孙子了,别看她从前安慰黛玉说不急,实际上心里比谁都着急,但是她不敢表现出来,谁都知道卫若兰爱重黛玉如同生命。如今孙子诞生,她立刻把自己攒的那些梯己收拾出来,一箱一箱地往黛玉房里抬,说是留给孙子把玩,又在府里大摆洗三、满月、抓周宴,其架势丝毫不比贾赦逊色。

说来奇怪,卫若兰和黛玉先前久婚不育,长子诞生后就像是石榴开花后结了石榴果,皮里石榴籽儿无数,隔了不到两年黛玉又生一子,一年半后又生下第三个儿子。

彼时,卫若兰花半年光阴平定西北来犯之夷,立下赫赫战功,晋封为一等忠勇伯。

卫大伯娶妻是为了生子,结果数年没有新生,听闻卫源在流放之地郁郁而终,卫大伯顿时大恨,写信向卫若兰提出过继一个孙子到长房,卫若兰断然拒绝。

卫若兰和黛玉十分疼爱膝下三子,哪个都是眼中珠掌中宝,悉心教导,如何会让儿子小小年纪离开自己,从儿子变成侄儿?哪怕卫大伯说让他们自己教导孩子也不行。所以,不管卫大伯怎么生气,夫妻二人就是不同意过继,反倒将孩子看得更紧了。

卫大伯恼恨卫若兰不孝,可他并不是卫若兰之父,这些年卫若兰如何照料他的人尽皆知,况且过继之事须得心甘情愿,所以没有人同情卫大伯,反倒同情卫若兰有这么一个生父。

卫大伯没多久就仙逝了,其妻并未守寡,而是带着卫大伯留下的几千两银子再嫁。

这些年发生了许多事,除了卫源死在流放之地,遭逢丧子之痛的卫太太在三天后长睡不起,倒是柳氏一直活着。其他人家被流放在外的罪人也有不少都没了,其中王夫人死在流放之地,贾政垂垂老矣,宝玉因厌宝钗之谏,千里迢迢赶过去,一则办理丧事,二则照料贾政。

值得一提的是,李纨依靠贾兰成了诰命,戴凤冠、披霞帔,重得荣光。

贾兰是走武将之路,他文武兼备,和贾菌投入军中,晋升颇速,又娶了一门极有助力的妻室,可惜犹不知足,他和贾菌投效到一个皇子的门下,强争苦夺不得,踏上了黄泉路,真真应了那句“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只留下李纨一人“枉与他人作笑谈”。

长泰帝上了年纪,倒没有像别人担心的那样猜疑卫若兰等人,他仍然精神抖擞,丝毫不像花甲之年的老人,二十余年来,又有三四位皇子因怀不轨之心被圈禁了,剩下几位皇子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满朝文武催促册封太子,长泰帝也一直置若罔闻。

卫若兰四十岁时成为一等忠勇公,长泰帝在位时,并不加封臣子为王,因此忠勇公已是最高的爵位了,而且卫若兰自此留守京城,甚少离京。

卫若兰眼见长泰帝因立储之事烦不胜烦,遂建议他秘密建储。

既是秘密建储,那么除了长泰帝以外,谁都不知储君是谁,消息传出去后,剩下几位皇子都想成为储君,顾不得你争我夺,恨不得加倍孝顺长泰帝,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密诏上。

卫若兰五十岁时上书致仕,意欲将爵位传给长子,自己带黛玉游山玩水。不料长泰帝没有答应,卫若兰年纪愈长,功力愈深,倒像是三十多岁的壮年一般,而长泰帝也颇得吐纳之术的好处,除了卫若兰,他不相信别人的守卫,因此仍让卫若兰掌管京营和龙禁尉。

卫家三子随父习武,随母读书,个个文武全才,不曾沾染纨绔子弟的习气,不过他们没有一个从武,全部都是从科举出身,并没有因为长子可袭爵而懈怠。

他们继承了黛玉的绝顶聪明,年纪轻轻就成就了“一门三进士,一状元两探花”的传奇。

最让京城各个高门大户对三兄弟趋之若鹜的是卫家立下了一条家规:“凡卫家之子,终生不得纳妾,子嗣有无全凭天命。”

卫若兰和林黛玉夫妻情深,不知道多少闺阁女儿心生羡慕,哪个不像嫁得一心人,白头到老不分离?因此,顾不得矜持,许多人家都想和卫家结亲,纷纷请官媒登门说亲,结果雀屏中选的都不是高门大户,一个是温婉清秀的翰林之女,一个是英气勃勃的将军之女,一个是自己的同窗之妹,好像都没有过人之处,但是独得丈夫的爱重。

卫若兰和林黛玉并没有严格按照当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矩来替儿子挑选亲事,处处约束他们,都是他们自己有中意的人选,然后自己夫妻考察过各方面后,出面请媒人登门,自然,那又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一段故事了。

完成儿子的终身大事,卫若兰六十岁时又尚书请辞,长泰帝仍未同意。

直到卫若兰六十五岁时妙真师父含笑羽化,作为人子,须得丁忧三年,他才得以携黛玉离开京城,扶灵回到烟雨如画山水如墨的江南。

三年后,卫若兰没有起复,而是上折子将爵位传给官居三品的习明泽,长泰帝近几年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倒是没有为难卫若兰,朝堂大事都交给十八皇子主持。虽无储君之名,确有储君之实,满朝文武心里明白十八皇子大概就是密诏上的储君,因为长泰帝九十高寿,活着的儿子就只有圈禁中的大皇子和三十岁的十八皇子,皇孙都没了好几个。

皇后比长泰帝大几岁,可能是无欲无求的原因,倒比长泰帝显得更年轻些,这对帝后相濡以沫七十余年,世间大约也只有卫若兰和黛玉这对夫妇可比了。

不知是不是因为绛珠仙子下凡的缘故,黛玉虽然年过古稀,但是头发乌黑浓密,皮肤光洁白皙,眉眼清丽如昔,她日子过得舒心自在,好像从三十岁开始,岁月就不在她身上留下痕迹了,而卫若兰则因内功高深,一如壮年,两人和儿子儿媳同堂,竟显得比他们还年轻一些,最难得是他们一生恩爱如初,一时被传为佳话,人人都说他们是神仙眷属。

数年后,偶然游到扬州地界,只觉得恍如隔世,卫若兰忍不住说起往事,道:“那年我听说你在寺庙里替岳父大人祈福,我猛然想起书中你的命运,实在是太过悲惨,叫人愤愤不平,于是就贸贸然地登门将书稿交给了岳父大人,才有你我的姻缘。”

黛玉的眼睛一如少女时的明净,嫣然一笑间,仙姿依旧,语气里带着满满的感动,“我很庆幸,庆幸你得到奇书时身在江南,并且起了恻隐之心。如果没有那时你的鲁莽之举,我想,我大概就会和书中所言一样,小小年纪香消玉殒,不会有现在的儿孙满堂。”

明泽三兄弟很争气,总共给黛玉生了十二个孙子,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孙女。

其中明泽的小儿子从生下来就体弱多病,不知道请了多少名医,用了多少药材,始终不见好转,还是白发苍苍的妙玉说这孩子改姓外姓,过继给别人家才能养活。

卫若兰和黛玉起先不相信这种说辞,可是孩子气息越来越弱,许多太医都让准备后事。不得已,卫若兰想到了林家,林家除了黛玉以外,并没有后嗣,而且过继给林家,依旧由自己儿子抚养,林家也能有后,于是和明泽商量后,又打点了一下林家剩余的堂族,过继给林如海为嗣曾孙,取名林阳,谁知竟真的好了,活蹦乱跳一如常人,读书习武全然无碍。

卫若兰和黛玉如今出来游玩,就带着这位十六岁的林姓小孙子。

林阳十分淘气,卫若兰和黛玉携手站在林家祖宅后院水池边看荷花,他从水里冒出头,顶着一张大大的荷叶,笑嘻嘻地道:“奶奶,看我!”

黛玉指着他大笑,道:“阳儿,看你这是什么样子,满身都是污泥。”

水池既养荷花,底下自有污泥,林阳从水里出来,难免沾染一些。

林阳在水里扎了个猛子,不多时就把泥垢涮得干干净净,等他出来卫若兰和黛玉已不在此处了,一问丫鬟,原来是扬州知府李谦来拜见。

这位李谦亦是熟人,原是卫家佃农之子,小名狗剩,黛玉喜他志气,给他取名李谦,后来读书识字,三十余岁时考中进士,如今已经做到了扬州知府之职。他对黛玉心怀感激,每年都会送些自己所在之地的土仪,闻得卫若兰和黛玉到了扬州,急忙登门。

黛玉已经七十多岁了,用不着避讳男女之别,见到李谦不免感慨万千,犹在厅中说话,忽然有人急急忙忙地来通报:“圣人驾崩了。”

夫妻二人同时起身,脸上已见泪痕,顾不得李谦,忙命收拾行囊回京。

长泰帝在位总共一甲子,无疾而终,享年九十四岁,当天夜里,皇后长睡不起,卫若兰和黛玉抵达京城,痛哭不已。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