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1/1)

卫源既为明悌郡王府的长史官,柳氏也和李家和齐家走得极近,年前年后溜须拍马,十分奉承,珍稀之物送了无数给齐淑人做节礼。她倒是想得明悌郡王妃的青睐,可惜明悌郡王妃记恨她让自己在明悌郡王和静安郡主跟前大失颜面,又见她和李家的齐淑人、齐家的耿恭人来往频繁,自是李侧妃一派的人,心中愈加不喜,面上也就淡淡的。

当时静安郡主登门闹卫家,不止黛玉,就是明悌郡王妃听说后亦亲自登门致歉,说自己不知道火狐大氅的来历就送给静安郡主,致使静安郡主大失颜面,愧疚非常。幸喜静安郡主通情达理,知道不是明悌郡王妃之过,没有十分怪罪。

卫若兰和黛玉没想到事情急转而下,卫源反倒明堂正道地投靠明悌郡王,本以为卫家可得平安,看来竟是不能了,但他们终究不是卫源,不能指手画脚,唯有避而远之。

留心之下,卫若兰就发现长泰帝对诸皇子的动静一清二楚,冷眼看着他们上蹿下跳地结党。

卫若兰心头一凛,同时发现长泰帝纵容诸位皇子如此,然而他们却在长泰帝的掌握之中,也在各个新王府里安插了不少人手。除了姜华外,卫若兰给长泰帝训练的十二个徒弟,以及那些徒弟后来训练出来的人,都各司其职,有一半人在做什么,人在哪里,卫若兰都不知道。

卫若兰并不深究,他一面管理京郊大营的事务,一面执掌长泰帝身边的所有侍卫,前者防护长安城,后者守卫大明宫,处处滴水不漏。

如今边疆安定,纵有外族来犯,也都依靠利器尽皆将之诛杀,使之闻风丧胆。

外面如斯,内里亦如斯,就着义忠亲王一案,长泰帝肃清朝堂,提拔许多寒门子弟,虽不能说人人都廉洁奉公,也有几家不得己意的官吏如贾雨村、傅全等尚未料理,但此时较之前朝却已经强了百倍,尸位素餐者少了许多。

长泰帝励精图治,又推行好几个惠民之策,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百姓,都高呼明君万岁,尤其是后者,他们只知这些年减了好几样沉重的赋税,他们又得了新粮种、菜种,粮食产量极好,日子比往年过得都好,不知长泰帝雷厉风行的手段。

长泰帝这几年派人开了金山银山,命各地将士屯田以积累粮食,又利用宝船成群结队地出海,不过回来三次就得了无数海外的财富,国库丰盈,隆恩到处,减免百姓赋税。

长泰帝怕各地官员阳奉阴违,每年都打发心腹各地监察,百姓如何不感恩戴德?

内外平静,卫若兰亦欢喜无限,哪怕他每日除了操练将士之外无所事事,他也觉得这样更好,一生所求,不过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康。

这日从宫里赴宴赏灯出来,因逢上元节,卫若兰和黛玉多日不曾出门,又因卫源柳氏一事生了许多闲气,趁此佳节,遂回府换了衣裳,悄悄地出了角门,往灯街上走去。卫若兰自恃武艺高强,又时时刻刻拉着黛玉的手,便只带四个太监跟随。

这四个太监跟黛玉快十年了,虽无宫中大太监诸如戴权、夏守忠一流的权势,但在黛玉身边没有勾心斗角,而且都在黛玉的允许下,从养生堂收养了儿子,不必担心晚年穷困潦倒。

四人见卫若兰和黛玉挑灯慢行,交头接耳,仍如新婚之时,不觉相视一笑。

黛玉看到路旁一家花灯做得格外精致,尤其是绘以仕女图的四面平角白纱灯,买者众多,不免驻足细看,想了想,侧头对卫若兰道:“元芳,你瞧那家花灯眼熟不眼熟?”

卫若兰仔细一看,不假思索地道:“倒像是出自宝兄的手笔,前儿不也给咱们送了十二个美人灯?”宝玉读书不成,骑射亦平平,在字画上却颇有几分造诣,花卉草虫画得寻常,这两年的美人却画得极妙,比之黛玉惜春固然是远远不及,但在民间却是一流。

黛玉道:“虽然别人也画仕女图,但是除了宝玉,没人单画美人灯。瞧那上面一排十二个一共四五排的美人灯,个个身姿曼妙,极见功力,没想到宝玉画得这样好了。”

卫若兰莞尔道:“我以为宝兄一蹶不振,不曾想他倒振作了。”

黛玉轻轻一叹,道:“他原不是书稿中人,颇有些志气,如今有房子有地,自然想着如何养家糊口,宝二嫂子又是个精明在心里的人物,日子过得不差。”

虽无荣华富贵,又担忧流放在北疆的贾政和王夫人,但是宝玉没有受过“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凄凉日子,他又不愿意依赖宝钗做针线卖了换钱度日,所以每日除了侍奉贾母外,都在家做些风雅的活计,做出来的胭脂都在卫家的胭脂铺子里寄卖,也替卫家珠宝铺子画首饰的新花样,得的钱很够平时的衣食、笔墨等开销。

为此,宝玉在庄子里弄了二十亩地出来,打算开春后种花,已预订了各样的花苗,单种能做胭脂水粉的各样花卉,不独玫瑰花,凡是红色可用来做胭脂的他都种,可用来做头油和香粉的桂花等香花他也种,也种可用来做盆景的各色花卉。

宝玉从贾赦家里搬出来不久就有了打算,可惜那时不是种花的好时节,唯有转年为之。

不过,宝钗不愿他自甘下贱,做此营生,只想他认真读书,将来好翻身,还来求过黛玉,想让黛玉劝宝玉行正道远歪路。

卫若兰亦知此事,黛玉如今用的桂花油就是宝玉秋天做出来的,遂摇头道:“宝兄志不在此,何苦强求?就他那样的性子,富贵时做个公子哥儿享受荣华、落魄时做个莳花弄草的平头百姓、在咱们的庇佑下安稳度日倒罢了,别的都不行。”

宝玉是罪官之后赎身为民,虽不能参加科举,但能从军、捐官,料想宝钗打后者的主意。

黛玉叹道:“你我都明白,奈何宝二嫂子不这么想。亏得咱们只自己私下说闲话,若在他们跟前说,定然说咱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她静静地看着亮堂堂的美人灯,不认得卖花灯的人是谁,想了想,笑道:“宝玉托了谁卖他的花灯?画是他的,灯却不是他做的,难道是和人联手为之不成?或者打发大舅舅分给他的两家仆人来卖,倒像他的性子。他做出来的东西,决计不肯自己出面买卖。到底不改公子哥儿的脾气,上回小红来给我送礼,说起宝玉,都到这样的地步了,衣食上他很不在意,却要用上等的湖笔徽墨、端砚宣纸,作画要用上等的颜料。”

卫若兰想起此事不觉也是一笑,道:“从小养成的脾气,一年半载哪能改得过来。你送的那套文房四宝很够宝兄使了,一块端砚就够了,就算笔墨纸张有所消耗,依他做胭脂卖得的银子也够这笔开销。宝兄虽性子难改,但也有自知之明,并没有十分挥霍。”

说毕,和黛玉前行,并没有买美人灯,因觉疲乏在酒楼雅间里歇脚,忽听窗外楼下一阵嘈杂,接着有人说:“这不是荣国府里落草时衔着美玉的宝二爷?怎么落魄成这样了?”

卫若兰和黛玉一怔,推窗望去。

彼时正值灯节,街头巷尾全是花灯,酒楼前亦是亮如白昼,只见宝玉裹着一件半旧的大红猩猩毡斗篷,手里挑着一盏美人灯,被几个打扮华丽的公子哥儿围堵着。

茗烟连同其父母被晴雯等人买下来后和宁国府与他有过*之欢的卍儿结为夫妻,虽无身契,但仍留在宝玉的身边,正在人群外急得满头大汗,他想挤进去拉宝玉离开,总是被那些公子哥儿的仆从堵住不让他靠近宝玉。

灯光下,宝玉紫涨了脸,他一眼认出眼前这些奚落自己的公子哥儿都是出自以前奉承贾家的官宦人家,没一个是他不认得的。

一人笑道:“宝二爷,你那块通灵宝玉呢?拿出来给我们瞧瞧!”

周围和他一起过来的公子哥儿高声回应,道:“对,对,快拿出来我们瞧瞧,在我们跟前摔下去,看看是不是就像人说的那样,任凭怎么摔打重砸都纹丝不动。你若摔给我看,我就叫你吃我身边老婆子嘴上的胭脂!”

听到吃胭脂一句,众人哄然大笑,嬉笑道:“赵兄怎能如此说宝二爷,宝二爷可是凤凰蛋儿,必得年轻标致的丫头伺候,最厌死鱼眼珠子的老婆子,你有心就叫他吃你丫鬟嘴上的。”

立时便有人上前拉扯,意欲抢了宝玉胸前依旧挂着的通灵宝玉。

宝玉急忙避开,脚下一个踉跄,险些跌倒,虽然躲开了,但是手里的花灯却被抢了去,抢了花灯的人举起来看了看,大笑道:“美人灯,这可是好轻巧的美人灯!宝二爷,你身边没了美貌丫鬟,就弄美人灯来望梅止渴,果然不负从前传出来的那些名儿!”一面说,一面将花灯扔到地上,用脚踩扁,其烛火自然随之而灭。

卫若兰和黛玉满脸怒色,曹诚见状,不等他们开口,倚仗跟卫若兰学的功夫,急忙就从窗户跳了下去,正好落在宝玉身边,伸手格开推搡宝玉的人,并将刚刚跌倒在地上的宝玉扶起来,尖声道:“让我看看这是谁家的公子,在这里横行霸道!”

围观者众多,却都在看笑话,无人替宝玉解围,猛地见楼上跳下一人,尖声尖气,衣着打扮气度都不似寻常人,胆怯者急忙走开,胆大者却在打量曹诚。

推搡宝玉的人一惊,喝道:“你是谁,如此多事!”

从前给宝玉买房置地时都是曹诚亲力亲为,和宝玉也颇有来往,冷冷地看了对方一眼,认出是傅试之子名唤傅兴者,冷笑道:”我道是谁,原来是政老爷的门生之子,以前依赖政老爷为官时百般奉承,如今见贾家败落了就来落井下石,果然是好门风!”

傅兴脸色一变,道:“你是谁?”说话有此口气者,必非寻常之人。

曹诚接连冷笑几声,压根不理他,回身仔细端详宝玉的形容,见他虽然狼狈,但没有受伤,心中一宽,道:“宝二爷,大爷在楼上,我先送二爷上去,一会子送二爷回家。”

茗烟趁着有人离开好容易挤到跟前,见宝玉无碍,跟着放下心来,含泪道:“幸亏今儿遇到了公公,不然二爷定然又像上回那样,不仅被人嘲笑,还要受人作践,头都碰破了,养了半个月才好。我不知二爷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他们不说雪中送炭,反来落井下石。”

宝玉目光扫过四周犹在嘲笑自己的众人,淡淡地对茗烟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这是千古至理,有什么不明白?咱们上去罢,可惜了这个花灯。”

宝玉蹲下捡起美人灯,早已损坏得不成样子了,里面骨架已尽皆折断。

有曹诚保护,哪怕众位公子哥儿有心为难,但其他围观者却极有眼力,刚刚听茗烟叫曹诚为公公,必然是宫里出来的,想到这里,打了个寒颤,顿时一哄而散。

到了楼上,见到黛玉也在座,面上犹有怒色未消,人却更出挑了,宝玉不觉展眉一笑,抛下方才受到的委屈,道:“妹妹也在?我在楼下时还想着今儿是上元节,元芳不在家里陪妹妹,怎么一个人出来了,原来是和妹妹一起。”

黛玉一面起身让座,一面问道:“二哥哥,你与我说实话,是不是你平常出门,总有这样的人为难你?”

宝玉若无其事地道:“偶尔遇到一两回罢了,妹妹莫担忧。”

茗烟在旁边道:“哪里只有一两回?这两个月以来,二爷一出门就被人盯上,上回被推倒在地碰破了头,上上回有个公子哥儿搂着锦香院的姑娘强令二爷吃那姑娘嘴上的胭脂,幸而卫姑爷舅舅家的大公子路过,才替二爷解了围。”

宝玉意欲打断他的话,看到黛玉一眼瞪过来,不得不咽下几乎就要出口的言语,听黛玉对卫若兰道:“明儿叫人留心,到底是谁盯上宝二哥哥。”

卫若兰沉声道:“放心。”

黛玉又对宝玉道:“既然总有人盯着哥哥,哥哥暂时就少出门,明日我打发两个护院过去,暂且借给哥哥嫂子使,出来进去一人看门,一人跟着哥哥,免得那些人生事。”

宝玉本想推辞,他不在意自己的生死,但想到宝钗是女流,身边还有两个丫头,被人盯上终究不好,自己没回出门都遇到人,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登门打扰宝钗,心里也颇担忧,便答应了黛玉的提议,道:“一应月钱使费都由我来给。”

因卫若兰和黛玉之故,甚少有人对贾家落井下石,其中自然包括宝玉,经过打听,才知是那些纨绔子弟盯上宝玉乃是为了取乐。

黛玉深恨,因上元节后请吃年酒,暂时放下此事,只命人通知宝玉少出门。但是请吃年酒时,她不忘舅家,虽然贾赦已无爵位,但是却是至亲,亦当请来。

贾赦一家和宝玉夫妇皆在此列,独邢夫人在家侍奉贾母未至。

宴席吃罢,黛玉叮嘱宝玉一番,留了惜春和宝琴二人在自己家作伴,一则是惜春退亲后至今没有说得妥当亲事,二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失势,宝琴的婚事隐隐有些不稳,黛玉颇为担心二人,偏生姻缘之事又不能十分强求。

惜春不甚在意地道:“姐姐不必在交好的人家里给我挑选亲事,我们家已无爵位,门第家财俱无,哪里有挑选的余地?只有别人挑我的,没有我挑别人的,我就不想嫁到达官显贵之家,进了门,没的受气。何况,我又退了亲,哪怕外面说咱家有自知之明,张家也没来说三道四,到底也有碍名声,许多人家都不肯接二嫂子的话,才耽误至今,倒惹得姐姐费心。”

黛玉叹息一声,道:“且先瞧着罢,像你说的那样人家不是没有,但是看重你人品模样而轻门第的也大有人在。你如今缘分未至,等缘分到了,自有良缘。”惜春比自己小一岁,今年也有十八岁了,黛玉嘴里说不急,心里却急得不得了,怕她蹉跎下去,说不到好亲。

惜春嘻嘻一笑,点头道:“我昨儿也这么安慰太太和二嫂子呢。我们家落魄如斯,更该重品格而轻门第,我自己都不觉得委屈,倒是太太和二嫂子替我委屈了。”

宝琴抿嘴笑道:“凭妹妹的为人,谁人不疼呢?我听嫂子说,大老爷打算两三年后这件事过了风声,拿钱给琏二哥哥捐个虚职,或者打点门路让琏二哥哥官复原职,府上又能称得上是官宦人家了,到那时也利于妹妹的婚事。”

惜春道:“别忙着说我,你是怎么一个打算?有我前车之鉴,你也该明白梅家是何等样人,一个个道貌岸然。”她记得梅翰林原先和贾政颇有交情,料想性情颇似。

宝琴叹道:“我能怎么着?我倒想效仿妹妹的魄力,请哥哥找媒人登门退亲,免得被他们找缘故来退亲,更不好。谁像我似的耽搁到如今十九岁?偏生我妈不许,每年我哥哥回金陵后再来京城,都带了我妈的话,说梅家有苦衷也未可知,等一等再说,这一等就到十九岁。他们家有什么苦衷?不过是飞黄腾达了,想退掉这门贫贱之时的婚事,好去和高门大户联姻。以前倚仗荣国府的势力,他们不敢退亲,现今只怕已在想着怎么退亲了。”

不出宝琴所料,刚出正月,梅家就打发媒人上薛家退亲。

梅翰林家拖了这么六七年,眼见儿子已到弱冠之年,早已急得不行,去年他们就想提出退亲了,偏生贾史王薛四家才出事,他们那么做的话不免有落井下石的意思,于名声有碍,遂改为今年,私下已替儿子相中了一门四角俱全的婚事,就等着退了这边去那里提亲。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