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崆峒派掌门悟阳道长不与自己在山门内见面,却非要选择山门外的所谓洞中观月亭呢?
怀揣着这样的疑虑,吴峥与欧阳琴心第二天巳时二刻从凉州城出,准时与午时来到了崆峒派山门前。81中Ω文┡』Ω网只见一身灰色道袍的修云道长早已恭候在山门前。在其带领下,绕过崆峒派山门向南行进不足二里路,进入一处山坳中时,赫然便看到了一座毫不起眼的洞口。
“逍遥王,欧阳小姐请,掌门师傅悟阳道长正在洞内相候。”
不是没有想过眼前的山洞内早已布下陷阱,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吴峥还是与欧阳琴心毫不犹豫地跟在修云身后走了进去。绝没有忘记巴中城外米仓山上的一幕,只是欧阳琴心身上有不惧阵法的天心木木锏,如今的武林中,除了阵法外,还有什么让吴峥惧怕的呢?
“师傅,逍遥王与欧阳小姐到了。”
山洞并不深,不过弯弯曲曲行进了不足半里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只见走在前面的修云躬身向正对的石壁深施一礼后,看似平整的石壁突然从中分开,露出了一道仅能容一人入内的狭小洞口,而且从洞内露出了昏黄的光线。
“逍遥王,欧阳小姐,请恕悟阳失迎之罪,请入内一叙。”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吴峥示意了欧阳琴心一眼,在修养请进的手势下,率先走了进去。欧阳琴心也随即迈步而入,身后马上传来机关启动的声响,那道狭小的石门已是缓缓关闭了。
沿着并不潮湿的甬道走了数丈,赫然又是一道石门。此时正有一位身材魁梧的道士背着光线站在那里。虽然看不清面部,仅是从身材上吴峥已经认出来正是崆峒派掌门悟阳道长。
“逍遥王与欧阳小姐联袂而来,观月亭可谓蓬荜生辉,快请进。”
一边拱手为礼,一边侧身让过,请吴峥与欧阳琴心入内。
“雁荡山匆匆一别,不想转眼就是三月有余,悟阳道长一向可好?”
进入门内,游目四顾,吴峥和欧阳琴心无不心生惊讶。眼前的石室,竟然果真像是一座亭子,只不过是在岩石中挖凿出来的罢了。而且,石室顶部,也就是所谓的亭子正中的确雕刻了一轮弯月,像是初十左右的半圆月。
至此两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修云说的洞中观月亭就是眼前这个挖凿出来的石亭。难怪修云说,既即便是凉州城内的土著也有人不知道了。岂止是有人,恐怕没有人知道猜对。
“哈哈,逍遥王,欧阳小姐,现在是不是明白所谓的‘观月亭’是怎么回事了?”
“不瞒悟阳道长,若非亲眼所见,实在猜不出洞中何以有亭,亭内又如何观月。”
“两位请坐,说起这洞中观月亭还有一个传说。”一边请两人坐下,悟阳道长一边解释道:“相传外洞乃是广成子修仙得道之处,被世人称之为‘黄庭洞’,而这座亭子已经无从查考是何人开凿出来的了。这‘观月亭’三字却是出自崆峒派开山祖师之手。”
“如此隐蔽之所,为何没有圈入贵派山门之内?”
“个中情由,说实话贫道也是不知。恐怕这将会是崆峒派一个千古难解之谜。”
至于观月亭内的光线,吴峥也现了,是来自镶嵌于石亭顶部,半圆形石月亮旁边的三颗硕大的夜明珠。倒也没什么稀奇之处。
闲聊了几句,很快悟阳道长便话归正题。
“欧阳小姐身怀半部《黄庭经》也算是与道家有缘之人,只是欧阳小姐是否知道,如小姐这般被刻在金箔上的半部《黄庭经》主动入体的人并非第一个?”
“听悟阳道长的意思,曾经生过类似的情况?”
“不错。据山门典籍记载,在欧阳小姐之前曾经在两个人身上生过相同的情况。”
看悟阳道长不像是信口开河,不仅是欧阳琴心,即便是吴峥也顿感十分好奇。
“结果如何?”
这才是两人最为关心的事情。既然已经进入体内,何以还会以刻在金箔上的形式留在世上?
“结果很奇怪。据山门典籍记载,原本刻在金箔上的经文进入人体后,留下的金箔也被山门当做普通钱财之物而花费掉了。可是,若干年之后,那人离世时,于其身边又再次出现毫无二致的一块刻有经文的金箔。”
“那人经文入体之后可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
“对此典籍中也做了十分详尽的记载,说被经文主动入体之人在修炼一途上要远远强于他人。而且主要是在内力修为上,每一个都是当时武林中的翘楚,没有之一。”
说这话的时候,悟阳道长一双眼睛紧紧盯着吴峥,似乎想从吴峥脸上看出来,被悟月道长保存的另外半部《黄庭经》是否进入了吴峥体内。
听到悟阳道长这段话,吴峥和欧阳琴心便不再怀疑他所说事情的真伪了。因为,这样的情况正真真切切生在两人身上。即便是欧阳琴心当时不知如何修炼,也同样在那奇妙经文的自动运行下,于体内修炼出了一缕真气。
吴峥就更不用说了,自身修为能够达到今天的地步,可以说完全得益于一整部刻在金箔上的《黄庭经》经文组成的,始终盘旋在下丹田处的阴阳鱼。
虽然很想问问悟阳道长,有没有人同时被两半部刻在金箔上的《黄庭经》经文入体。可是吴峥清楚,只要此话一出口,对方必然也就知道了悟月道长保存的半部《黄庭经》的下落。吴峥暂时是不想让这个消息流传出去的,关键是不想再让自己成为整个武林的公敌。
因为没有从吴峥脸上看出什么来,悟阳道长还是忍不住主动提起了,当初吴峥与悟月道长在金陵城外玲珑塔内一战之事。
“老道在此先要向逍遥王道歉。当时师弟悟月被柳史青蛊惑,擅自参与金陵城外围攻逍遥王一战,贫道身为掌门,实在难辞失察之罪。”(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