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劝降上(1/1)

堂前辩论之后,犹豫不决的陈斗在诸位大臣的建议下,将魏庭请至别院看管,再做决断。

夜间,各怀心思的诸位大臣们今夜都难以入眠。

安瑾丰的会客堂中,一更时分来了一位客人,此人今晨之时亦在殿上,不过并未出来说话,是这城中仅剩不多的领兵将领,年约三十余岁,较为年轻,名叫徐晃。

原本安瑾丰今夜不打算见客,但徐晃请管家向安瑾丰告之,说有紧急要命之事要与他商议,无奈之下,安瑾丰只有令人从后门将徐晃请入。

而之所以走后门,无疑是因为安瑾丰当前的境况并不好,毕竟今日殿上,魏庭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如何不引得陈斗猜忌,再者就算陈斗单纯没有想法,但陈斗身边的两名内官怎会不借此挑唆。

这会儿徐晃前来见他,也不知所谓何事,偏偏挑这风头浪尖的时候。

老管家将徐晃引了进来,此时身材魁梧健硕,是在陈国的将军中少有的没有长着横飞赘肉的人了,他身着铠甲,未戴佩刀,见安瑾丰之后,恭谨地打了个躬,道:“安大人,打扰了。”

话音一落,安瑾丰仍旧保持着平静的心境,面上看不出半点焦虑之情地让徐晃入坐,随后便问到:“徐大人不知深夜造访为的何事?”

徐晃就脚旁的位置坐了下来,结果下人送来的茶,却未喝一口,借着烛光扫视着安瑾丰的表情,沉吟了半响,突然开口,竟说了一句瞬间让安瑾丰面皮变色的话。

只听徐晃道:“安大人去年在在下参军之时,曾问过下官是哪里人,曾又效力何处军营,对吧。”说着,徐晃抬了抬茶杯盖,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道,“下官当时说来自北方,曾效力于一支猛虎之军,可惜那支军队已不复存在。”

经徐晃一提,安瑾丰顿时想起来了,这徐晃是去年入的陈国,只因此人能力较强,无论用兵还是个人勇猛都是多数将军中的佼佼者,故而破格提拔成了校尉,而今这两个月的巨变,陈国老一辈的将军们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剩下不了几名堪当重任的。

故而,如今邯谷城,城中护卫一职便是由徐晃来担任,也就相当于徐晃带的兵可是这邯谷城最后一道防线。

当时徐晃在如此闲聊的境遇下与安瑾丰提起自己的出处,安瑾丰并没觉得有何不妥之处,可今晚是非常之时,而在非常之时,说这样不大寻常的话,必有原因。

若是安瑾丰没有猜错的话,恐怕徐晃所谓的北方便是不在九州之列的黍实之地,而那支不复存在的猛虎之军,虎狼之师,就是…

想到此处,安瑾丰脸色一白,再端不住刚才的沉稳,结结巴巴道:“你…你是雷泽军的人。”

徐晃没有否定,定定地点了点头,在安瑾丰紧张的脸色下,终于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如实道:“是,吾乃雷泽军中前军魏庭将军帐下斥候营副将。”

原来,在今日殿上,徐晃一眼便认出了魏庭,因而在魏庭劝降陈斗时,便做了许多打算。

很快便听徐晃继续讲述道:“一年前,下官随雷泽大都督出征潭州郡,后占领安鹿县,准备与天子殇的援兵里应外合,歼灭北军,怎知坚守了十来天后,突然听闻我军安排在援军中的大都督的亲随副将被杀,那时我们才知道援兵根本不会来了…”

安瑾丰虽然曾听人说,雷泽言兵败是有人设计,也曾听吴国宣称天子殇背弃了君王之道,陷害忠良,可实际情况从未听人提起,且根本想象不到,这勇猛的雷泽军究竟是在怎样的境遇下被全歼于曲江之上。

如今听徐晃提起来,不由抽了口冷气,当徐晃说到雷泽言未保雷泽军,令魏庭带着他们走铁索桥离开后,安瑾丰咽了口唾沫:“这…这可真是…”

“一场灾难。”徐晃未等安瑾丰说完,便自言接道,“后来我等又遇上了回捕,被赶回曲江,只是在此过程中我与另外百名士兵走散了,从附近的山脚滑了下去,受了重伤,昏迷了过去。而醒来之时,战役已经结束了,听闻安鹿县之地被僧兵所占,我等不敢久留,便又回到了九州之地。”

徐晃叹了口气,望着晃动的烛光,心中五味杂陈,剩下的他不打算说,但却记忆犹新,他回到了九州,一心想着回京城,原本若是雷泽家还在的话,他不至于对九州,对闵室死心。

可是刚至京城,就听说雷泽家被定叛国罪,那时徐晃真的对这个天子很失望。

于是无处可去之下,徐晃跟着剩下的百名士兵投入了陈国帐下,虽说陈昭是个莽夫,但对于普通的将士而言,心灰意冷下还有什么别的指望。

怎料,近半年来,雷泽军再次兴起,四个月前雷泽军横扫北部贫瘠之地的消息传了出来,徐晃血液中的热情似乎再次被点燃,心中便有念头去寻那雷泽军。

可是他们一伙在无处可走时被陈昭收留,如今旧主来了,就背弃的话,实在难当雷泽军之名,因而徐晃便放弃了北上寻主的念头。

世间之事往往都不在预料,谁又会想到陈国旧阳会毁于爆炸之中,陈旧主陈昭会死在大火之中,而雷泽玥又因为好友被陈国抓获,挑起战争。

不过本着为陈昭献最后一次力的徐晃并没有立即就调转风头,投奔雷泽玥,为了回报陈昭收留之恩,一直坚守到现在,已经尽力了,可惜陈国平庸,实在不是好归属。

良禽择木而栖,如今他效力的军营主将魏庭亲自前来,他不可能对魏庭出手,在者说徐家与魏庭家一样,世代侍奉雷泽家,如今得知雷泽家有人,自然得回去侍奉小主人。

话到此处,徐晃心意已定,自然来寻得城中最得高望重之人安瑾丰,只要说服他劝陈斗投降,一切事宜也就顺理成章,不用兵戈相见,便也不用背一个忘恩负义的两面三刀的名声。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