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号:   默认

第八百四十二章(1/1)

秦桧的官轿在宣德门前停下的时候,随从掀起帘子请他下轿,他却朝里头张望片刻,又回到桥中掀起侧帘往后头看了一眼,就坐在轿中不动了。等了一阵,许多官轿从旁边经过,他才咳嗽了一声,让随从掀了帘,下得轿去。

“哟,秦相。”所过之处,朝中同僚纷纷行礼,秦桧笑容满面不住地点头,口中“嗯啊”不停。郑仲熊从后头追上来,跟他差半个身同行。

“相公,这一向没再听闻有人去职的,徐党大概是清了吧。”

秦桧应了一声:“树倒猢狲散,也没有什么好稀奇的。”

“话是这么说,但徐良的余威仍在,不可马虎。听说他上奏请辞的时候,颇多影射,直将矛头对准中宫以及你我啊。”郑仲熊小声道。

“哼,没牙的老虎还想咬人呐?你不用操心,我自有办法对付他。”秦桧不屑道。郑仲熊见他胸有成竹的模样,也就不再多嘴了。到了里头,远远望见首相折彦质被一群人簇拥着,秦桧略一思索,便走上前去,跟麟王唠了起来。无非就是朝中时事之类,直到御史出来整班上朝。

早朝,秦桧表现活跃,一连奏了三事。一是整顿御史台和知谏院,广开言路,以终结“一言堂”;二是要重振朝纲,改弦易辙,将今后的重心放在内政上来;三是统一政令,以改变令不过长江的局面。

是人都看得出来,他所奏三事,都是想“纠正”徐良主政时代的“弊病”,或者可以称之为“清算”也不为过。这一点,大臣清楚,皇帝也明白。只不过赵谨的态度有些暧昧,台谏该整顿就整顿,至于改弦易辙,这要广泛讨论取得共识,不得操过过急。统一政令,也非一朝一夕的事,从长计议。

好在秦桧是知道大宋天子的脾气,什么都不怕,最怕的是麻烦,是生事。哪怕是根刺扎在肉里,只要不痛,或者痛得还能忍受,最好是不要拔。因此,他也不与皇帝争论后两条,当朝举荐郑仲熊出任御史中丞,魏师逊知谏院。

要知道,御史台和知谏院并称“台谏”,是朝廷里的监察机构,掌握着言路。徐卫执政期间,就很注意控制台谏,以避免麻烦和阻碍。秦桧以整顿台谏为名,推荐郑魏二人,其实是以整顿为名,安插自己人。

按说,如今朝廷各方势力并存,他如此明显的作法应该招致反对才是。但是,这两项重大的人事任命,当朝通过。原因也很简单,中书不是空着一个“参知政事”的位置么?他想安排郑仲熊,折彦质想安排陈康伯,最后他作了妥协,用这个“参知政事”的位置,换“御史中丞”和“知谏院”两个职务。

退朝以后,中书的官员回到三省都堂,各自办公。眼下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事,边境上还算太平,金辽两军交战,金国丢失河西地盘,暂时也没看出来有报复的打算。这两方,跟大宋都维持着和平,所以军事上不必操心。

内政上,徐良一去职,他的追随者们,要么跟着出朝,要么都夹着尾巴作人,这一股势力基本不成气候了。所以,内外都无事的情况下,秦桧就琢磨着要生点事出来,彰显存在。

“来人,去请麟王、范参政、陈参政。”秦桧在自己的办公堂里喊道。

由皇帝主持召开的叫“朝议”,讨论的都是大政方针,重要事务。到了中书,宰相们还可以召开“省议”,讨论的范围就宽得多了。徐六还在位时,因为跟折彦质关系紧张,所以几乎没有召开过“省议”。

三省都堂中,首相、次相、两位副相齐聚,秦桧虽是发起人,但毕竟折彦质才是首相,因此先开口道:“今日既开省议,诸位有什么要说的?”

秦桧咳一声,笑道:“今日在朝上,我向圣上提出三条,圣上允了一条。剩下的,说再议。这再议由谁来议?自然是我们三省都堂的事。所以,请了大王和两位参政来,就是为了咱们先有个共识,才好奏请官家定夺。”

范同听了,随口道:“既是你提的议,你便详细说说,没个方向,议什么?”他是刘家的人,仗着有皇后的权力,所以即使位居副相,说话仍旧是拿腔拿调。

秦桧知他是这性子,也不介意,当即道:“其实说起来,这改弦易辙和统一政令是一回事。前头徐相在台面执政时,朝野都中枢的政令过不了长江。这虽然是戏说,但以足以表明问题的严重。我们既在其位,便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该办的事情要办,该得罪的人要得罪。”

折彦质和陈康伯都不言语,范同不耐道:“你就直说是川陕的问题不就行了?何必绕这圈子?”

“主要是川陕的问题不假,但河东也有些情况,呵呵,大致是川陕。我就直说了。”秦桧仍旧一脸笑意。

“这川陕当年是因为远离中枢,情况又紧急,若遇生死存亡的关头,朝廷鞭长莫及。所以,不能不作出权宜。授川陕以处置大权,多年来,四川陕西两地,其军事、行政、人事、财赋皆**于朝廷之外。战争时期如此,没有说的,但如今局势日趋太平,再这样就不是办法了。所以,我们是不是该考虑,恢复战前的政策?”秦桧道出了自己的企图。

折彦质心知他这是将矛头对准徐九,也是打击徐家的新一步行动。以他的立场来说,徐六已经去职,徐家跟他暂时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所以倒不急着要怎么样。反而时因为徐六出朝,让他有些“寂寞”了。当初扶他起来,本就是掣肘徐六的,现在徐六已经去了泉州,他就该考虑自己了。

徐家当初在朝廷在地方都握有大权,如今他折家不也是这样么?等收拾了徐家,下一个肯定就是他折家。不过在这一点上,折彦质是有自己的想法。折家跟徐家不同,折家是党项人,宋金事变之前,折家一直保持着延续几百年的传统,世世代代据守府州,也就是说,他们的折家本来就是世袭的“军阀”,即便宋金事了,折家也理所当然地应该继续还镇旧地。

他之所以来朝廷执政,也是希望通过这样,能为折家谋到更多的利益。之前,他就提出过,让折家子弟兵回归故乡,移驻河东,但因为徐良的反对而作罢。

之前,他是希望和徐六在朝中保持一种平衡的对抗,这样皇帝既离不开他,也离不开徐良,两人虽然互相牵制,但又互为依存。但现在徐家倒霉了,徐良被迫出朝,他在朝中存在的意义,不是施展抱负,继续作宰相,理朝政,而且借助自己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帮着皇帝把徐家料理掉。否则,进士出身能作宰相的人多如牛毛,何必要用你一个党项人?

正是基于这些理由,折彦质开口道:“不错,原先几大宣抚司,都授以‘便宜行事’的处置大权。如今荆湖、江西、两浙三大宣抚司都撤销,淮南宣抚司也没有‘便宜行事’的权力,川陕实不当例外。”

“大王说得极是!”秦桧赞道。“这川陕虽然地理上的缘故,宣抚司还是有必要存在的。只是就不必川陕合治了。当初设川陕宣抚司,也是因为陕西被金军攻陷大半,必须依托四川才能抗战。现在不但陕西全境光复,河东也回来了,川陕分治势在必行!”

范同听到这里,大声道:“别怪我没提醒两位相公,要分治川陕,你就绕不开一个人去。”

“范参政有何高见?”折彦质问道。

“太原郡王功大、权大、威望大,如今徐良方才去职,朝廷若行川陕分治之事,可要小心着他。”范同道。

秦桧神情凝重地点着头:“确实如此,徐郡王在川陕几十年,如果贸然行事,恐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到时候再生出什么事端来,那就不好了。所以,我的建议是,一步一步来。”

“怎么个一步一步?”折彦质问道。

“先,收回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行事’之权,去掉‘处置’二字。”秦桧道。

“这也只是名义上的,二十多年下来,川陕官员的任命调动,都是由宣抚处置司经手。即使收回处置大权,又怎么监督川陕是否遵命执行?人家上上下下都是自己人,就算瞒着朝廷,我们也不知道。”折彦质看来是铁了心,要通过整倒徐家来保全折家。

“不错,说白了,徐卫俨然割据一方,你要在他头上动土,他能不急?如果逼迫太甚,酿成事端,那就大大不妙了!”范同大声道。他所谓的“事端”是什么意思,众人都明白。

秦桧笑了一声:“范参政稍安勿躁!我既说一步一步来,自然是有道理的。”

范同瞄他一眼:“哦?那愿闻其详。”

“在收回处置大权,改为川陕宣抚司后,现在不是还有一个宣抚判官的位置空着么?派一员得力大臣去,监督川陕,也熟悉情况,等日后川陕分治。太原王自然还是陕西宣抚使,而这位宣抚判官,就可以掌管四川。”秦桧果然是早有准备,一步一步,已经想好了法子。

他这的办法确实可行,也不会刺激到徐卫,因为宣抚判官,本就空着,理应由朝廷派遣。

“那之后呢?纵使没有了处置大权,没有了四川,可太原王仍旧握着西军的兵权,这才是最紧要的。”折彦质一针见血。

秦桧大概是没想到麟王如此“合作”,忍不住赞道:“大王高瞻远瞩,在下佩服!不错!西军的兵权,才着实是症结所在。但是这恐怕急不得,里头水太深,情况太复杂。只能徐徐图之。到时候看情况吧,如果没必要,就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如果有必要,那就……当机立断了。”

说到这里,他跟折彦质对视一眼,心照不宣。

范同听得冒火,不满道:“似此这般,何年何月才能消除这个隐患?”

“范参政,这是真急不得。人家经营二十多年才有今天的局面,我们又岂能一朝一夕就拨乱反正?”秦桧笑道。

范同眉一皱,鼻子里一哼,不再说话。折彦质等了片刻,开口道:“那暂时就这么着吧,但我有一点说在前头。谁坐镇川陕,谁统领军队都不打紧,但西军是天子之师,是保卫西陲的重要力量。人可以换,西军不能乱!西军一乱,那就天下大乱!”

范同在椅子挪了挪大胖肚子,笑道:“大王言过其实了吧?有这么严重?”

“我不是说笑!”折彦质正色道。“对待徐卫,尽量以安抚诱导为主,不到万不得已,都要优待礼遇。一是避免局势激化失控,二来也念他赫赫功勋。其次,对川陕之事,万不能操之过急,如秦相所言,得一步一步来,徐徐图之,如果处置失当,女真人,契丹人,都不是吃素的。川陕不比别处,必须要以抽丝剥茧的耐心来处理!诸位万不可等闲视之,我到底是带兵的人,比你们清楚这里面……”

秦桧抢过话头去:“这是自然,满朝宰执,知兵的,唯大王而已。自然要听大王的建议。”

中书形成了共识,要打破川陕的“**”状态,也要削除“徐卫”这个不稳定因素。但,到底还有个皇帝在上头,这么大的事,必须取得皇帝的认可,才好下手。秦桧素知皇帝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个性,由他去说,怕赵官家还有顾忌,遂极力怂恿麟王去把这件事情挑开。

因为折彦质和徐卫一样,是战功赫赫的大将,而且两人同为大宋的军事统帅,且有多年的交情,由他去向皇帝说明,必能消除皇帝的顾忌。可折彦质却不愿去当这“坏人”,推托不往。范同倒是自告奋勇,可他的话分量不够,秦桧没奈何,只能亲自出马。

为了不让皇帝紧张,秦会之特意选在陪皇帝检书的时候进言。

大东京皇宫里,几乎每一朝都会在禁中建阁,以收藏先帝的御札和作品。比如天章阁、显谟阁、徽猷阁、龙图阁等等,皇帝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这些阁子里去整理拜读先人的文墨,时常召宰执大臣侍制。而杭州行宫里,也复建了这些。这一天,赵谨到天章阁,恰好就召了秦桧陪同。

天章阁中,赵谨走在前头,检视着书架上的先人文黑,偶尔取下一本来,便交给后头的秦桧。秦桧抱着一叠文本,也没说话。君臣两个静静在阁中行走,直到最后,皇帝检视毕,到旁边书案坐下,随手翻开一章看了起来。秦桧也坐在下首,等待着机会。

“秦卿,近来中书有要紧的事么?”赵谨问道。自打徐良出朝,赵谨一连半月天天上朝,每日都有烦心的事,最近,他已经七八天没有上过朝了。来天章阁,若不是惯例,他只怕也不想来。

“十分要紧的,确实没有。只是最近臣等偶尔在讨论川陕的事情。”秦桧道。

听到“川陕”,赵谨一时还不以为意,随口道:“川陕怎么了?”

“回官家,自川陕宣抚处置司设立以来,四川陕西两地,不受朝廷直辖已经多年了。在此期间,川陕之行政、军事、财赋、人事,朝廷皆不干预。当时是权宜之计,但时过境迁,再这么下去,终究不是办法。”秦桧道。

赵谨翻书的手停了下来,因为此时他才想当日沈择对他说的话来。那时,他正为是否批准徐良请辞而犹豫,因为害怕一动徐六,就惹毛了徐九,生出事来。当时沈择就说,徐九纵有异心,也不敢轻举妄动,朝廷可以徐徐图之。最近事多,他把这一节给忘了,现在秦桧提起来,他哪还有心拜读先人文黑?

“宰执大臣是什么态度?”赵谨十分关切地问道。

“臣等的意见是,川陕今日之格局,是断然不能再继续下去的。削权,分治,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秦桧坚定道。

赵谨两条眉毛渐渐往中间挤,神情也阴沉下来:“可太原王……”

“官家,臣是说削权分治刻不容缓,至于怎么安置徐郡王,这可以慢慢商议。”秦桧解释道。

赵谨稍稍松了口气,但仍旧道:“这削权分治,也是针对太原王,他必然是不快的。此事,可万万大意不得。你们有详细的计划么?”

当下,秦桧便将他“一步一步”的计划,讲给皇帝听了。从收回处置权,到派出宣抚判官,再到分治川陕,每一步都详细讲解给皇帝听,而且极力淡化风险,只说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赵谨听了,倒觉得还算稳妥,因此并没有反对。只是再三嘱咐,宁愿慢些,缓些,也不要激化矛盾。毕竟几十万西军都在太原郡王的手中,万一炸了,那就祸事了!

此章加到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