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五年之约
紫禁城养心殿,雍正的咆哮几乎快轰塌了屋顶。
“朕要应下任何一桩,朕就是这大清的第一昏君!”
书案上摆着一份摊开的书信,密密麻麻数千字,正是南蛮发给朝廷的南北和约。
雍正咆哮,群臣木然。
江南战事,消息无比混杂,具体是个什么情形,大家都看不太明白。可南蛮用顺风快递,直接将这么一封和议书交到京城通政司衙门,诸多传言也终于得到证实。
马尔赛在江南败了,被区区几千南蛮兵打得丢盔卸甲,南蛮毁了松江城,屠戮数万民人,当年大清攻打江南的形势再度上演,只不过大清成了即将溃决的守方。
现在南蛮压上一封和议书,内里所提的桩桩细节,都如一把把刀子,割得朝臣们心头吱吱作响,血水长流。这是和议?这是要迫自家献降书!甚至比降书还要过分!
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还不如跟南蛮拼了!虽知道必定会输,可战败而失江南,总比这么粘粘乎乎的容南蛮跟自己在江南共主要强,至少守住了面子。
热血瞬间上头,几乎也在瞬间消退,再输了,怕不止是丢掉江南吧……
所以朝臣们都木然了,如此抉择,不是他们能随意定夺的,甚至都不能开口。关系到大清国本,开口就决定了屁股坐在哪一边,在皇上没亮出屁股前,这可是莫大的赌博。
“富宁安!你去关外,去蒙古!广召新满洲和蒙古各部!”
“崇安!提点西山大营火器军,筹办大军南下之事!”
“杜叶礼任銮仪使!朕要……”
雍正的声音斩钉截铁,震得朝臣们天晕地转。
“御驾亲征!”
这四个字吐出来,杀伤力太大,就连雍正身边的总管太监王以诚都软了膝盖,一屁股坐在地上。
御驾亲征……先皇康熙是怎么死的?还要亲征?大清的江山,真要再系于一战?
沉寂了片刻,殿上爆发出一片哭号。
“皇上去不得!”
“不能亲征!”
“打不得,不能再打了!”
一帮宗室王公,包括满臣们可受不住了,扑在地上叩头呼喊着。
江南的确是大清命脉,可大清的根子,就是满蒙,就是满人啊。现在不仅要动大清在理论上唯一能跟南蛮一战的西山火器军,还要动新满洲各部,加上蒙古诸部,没见过这般败家业的。即便是先皇康熙,也不敢如此行险。
看着众人在地上叩头如捣蒜,雍正嘴里还喊着:“朕意已决!休要多言”,嘴角却露出一丝释然的轻松。
这封和议书,他早已经看到了,而且不止一份。李肆通过茹喜传来了一份,通过李煦传来了一份。南蛮江南行营总管也给了李卫一份,李卫传了上来。现在这一份,是他按李肆的建议,护送南蛮的顺风快递,以民间方式递到北京,让整个朝堂都能知道这封和议书。
雍正怎么可能还想打?江南那地方,江河密布,又靠海,拿什么跟南蛮打?早前他对马尔赛去江南还有一分期待,想看看这几年过去了,南北两面在军事上的差距是不是变小了。可很遗憾,从李卫报上来的战地实情来看,双方的差距还更大了。
五千不到的南蛮兵,在龙门附近来回打,还打到了松江,不管是江南绿营,江南民军,还是田文镜支援过去的江西兵,都没把这支南蛮兵磨钝。据说奉贤之战是他们最吃力的一战,花了两天才攻下,死伤二三百人,为此《江南报》都在哀悼,说是血战。
这就是血战的话,大清的官兵去剿乡村散匪也能叫血战……
马尔赛在江南的尝试,本就在雍正的意料之中,这份和约送来,事情又回到了原点。最早如此提出的建议,已成了雍正奉行的国策。时间……大清现在需要时间。三五年不长,十年不短。
现在雍正在西山大营,偷偷摸摸用西班牙教官训火器军,同样用西班牙人在景山炮厂造新炮,估计再有个两三年,靠这只新军,就有了踞江自保的能力。而要反攻,就得在南蛮内部下力气。
至少五年,雍正给自己定出了这样的时间表。
五年之内,大清跟南蛮绝不能死斗,甚至他早已定策,即便南蛮占了江南,照样不能死斗,得以柔克刚……
如果这五年内,还能保有江南钱粮,那是再好不过,因此李肆传来的和约,让他非常满意,除了地域太大这一条。
可雍正身为大清帝王,跟南面订立这种城下之盟,不仅丢自己脸面,也丢朝廷脸面,他不得不在养心殿咆哮,要将这脸面丢出去,让臣子们背负。
而最大的顾虑还是满人,王公宗室们若是仍然不罢休,雍正即便有大决心,也难以挥刀砍自己龙椅的椅子腿。
现在看起来,满人这边已经看清了形势,江南就是个无底洞,现在该考虑该怎么止损了。
满人这一关过了,汉人这边呢?雍正当然不会将其当作一关,而是需要他们来搭梯子。
一边张廷玉神思迷离,刚才雍正那一番惺惺作态,让他隐隐又见到了先皇康熙的风度,这对父子,果然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啊。雍正广东之乱,以及京城夺嫡,就如当年康熙诛鳌拜,平三藩,直愣愣就开干了。而眼下权衡国事,又如晚年的康熙,对面子份外看重,行事也颇多顾忌。
不过还是有不同之处,雍正……敢为康熙不敢为之事,比如骨肉相残……
张廷玉的神思被雍正投来的冷厉眼神扯了回来,意识到该自己上台了,他嗯咳一声道:“天子不因怒兴兵,情陛下慎言!”
诤臣啊,风骨何其高洁!不明就里的汉臣们都暗地翘起了大拇指,连宗室和满臣们都松了一口气,赞这张廷玉有胆色。
雍正赫然起身,一脚踹倒书案,还要去拔身边侍卫的刀,王以诚赶紧抱住雍正的腿,张廷玉昂然挺胸,其他汉臣们也纷纷攘攘叫着,帮张廷玉求情,闹了好一阵,这一出戏码才以雍正息怒,赞张廷玉忠肝直胆落了幕。
张廷玉道:“南蛮这和约,近于迫降之书,绝不可立!”
除开雍正,众人都道,这立场不错!这面子咱们绝不能丢,但是……南蛮不答应,还要打,那怎么办?
“朝廷与南蛮不是正在议扬州浒墅关延期之事么?就以此事为基,开江南商埠,允其南北自由来往,以利天下庶民生息,百业兴旺。而我大清与南蛮南北休兵,化干戈为玉帛。”
张廷玉这话里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将南蛮递来的和约,以另一种方式兑现,以另一种用语描述。“南北自由来往”这话,其实就将南蛮要求的条件全部囊括了,听起来还是大清施恩英华,为民人谋福,至少双方是平等互利的。
第二层意思是关键,没这一层,前一层就没了根基。这是在说南北停战,大清承认南蛮,这华夏已为二国分踞,大清再不是华夏之主。
朝臣们沉默了,这个槛不好过,关键是看雍正愿不愿过。
雍正扭拧着脸肉,像是心中经历着剧烈的挣扎,最终他慨然道:“朕有大决心,朕为天下,为大清,为满汉民胞,忍得这般屈辱!”
允祥开口了:“这不是皇上之辱,这是臣子们一体之辱!”
主辱臣死啊,允祥一开口,殿上群臣全都跪下了,哽咽声一片,个个都热泪长流。
雍正也动静地道:“诸卿!要牢记今日之辱,我大清必将振作,将这屈辱,百倍还于南蛮!”
哭声如潮,待得潮尽,张廷玉再道:“臣求请皇上宽赦田从典……”
这个人名提出来,不明就里之人暗道,那家伙早早就提南北和议,还真是有先见之明。
接着马齐颤巍巍地道:“若是江南形势还未糜烂,南蛮还未必这般猖獗,既释田从典,就该惩治败势之人!”
这话说得太对了,南蛮在江南搞事,如果自己没这么大反应,皇上还未必会收到这份和约,就算里子丢了,面子还在,撕了皇上面子的人,必须受到惩罚!
“马尔赛,该杀!”
“倡战而败,江南糜烂,罪责全在他一人!”
“不杀马尔赛,不足平天下人心!”
群臣义愤填膺地呼喊着,雍正跟张廷玉对视一眼,都暗道……计划顺利。
马尔赛就这么被扣上了“妄言刀兵,才具不堪,畏战怯逃,辜负皇恩”等等罪名,由李卫在苏州直接拿下。朝堂定了斩立决,雍正展现出了宽仁之心,改为斩监侯,估计到秋日还会再缓为流遣宁古塔。
但计划之外,还有小小的偏差,那就是年羹尧。雍正本准备借此机会,由马尔赛牵连到年羹尧,顺势拿掉他。可没想到,这家伙在马尔赛兵败松江之后,抓着了空子,带兵压到了金山卫。让战局看上去就像是他年羹尧的侧击,逼退了要北进苏州的南蛮兵。
这是大功一件,双方兵锋相间,让南北“议和”看上去就真是在议和一般。雍正难以在这当口翻脸收拾年羹尧,只好捏着鼻子,给年羹尧叙功,暂时让他再蹲在杭州将军任上。
这一番计划,特别是用来遮掩南北和约面目的说辞和方式,其实都是李肆的提点。大家都是老熟人了,李肆在密信里跟雍正说得份外直接。咱们都是重规矩的人,不管你怎么摆弄,得把我那些细节都融在里面,让下面的人可以看清这些细节。除此之外,要怎么遮护脸面,随你。
圣道五年,雍正五年,四月间,《浒墅和约》在扬州签订。这份和约谈的是浒墅关延期,但由这一关延伸到了双方在江南的局势。
满清在江苏和浙江两省“开商”,容南北商货和人流自由来往,同时“允许”英华在两省沿海和江河“护商”,工商以及民人纠纷,由双方“协商”解决。
对应《浒墅和约》,雍正在江南作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取消两江总督,浙江和江苏各设总督,由巡抚兼任,除了管政务,还跟江宁将军、杭州将军分掌兵权。浙江是范时捷,江苏是李绂,李卫调任直隶总督。
南北议和了,天下安宁了。江南人长出了一口气,都下意识地用宋辽时的澶渊之盟来对比。虽然最终宋辽还是照旧打着,可澶渊之盟之后,南北享了很多年太平。如今这形势,该跟以前一样吧。
黄埔无涯宫对面,天坛南侧,一座宏大殿堂拔地而起,这是政事堂。李肆还内政权给内阁,内阁议事就不再进宫,而是在这政事堂自己解决。此时殿堂的大厅里,朝臣们屏息以待,李肆正在发表“国势论”,阐述英华一国的未来走向。
“五年,这份和约的效力最多只有五年,虽然没有明说,但朕心中明白,雍正心中也明白,这份和约,最多只管五年。”
“我们要在这五年内,完成整个南洋布局,把不列颠人、法兰西人、荷兰人赶出南洋,让英华在南洋享得独尊之位!”
“我们要在这五年内,让东西两院成长起来,担起他们目前能担负的责任。”
“我们要在这五年内,以蒸汽机的动力,推动百业兴起。”
“我们要在这五年内,商货、资本、人心,把控整个江南,五年后摘下江南,无伤无痛。”
“我们要在五年内,蒙学覆盖全国,不落下一个孩童。”
“我们要在五年内,容百家俱鸣,让这一国立稳我华夏正朔之心。”
李肆昂扬地总结道:“五年后,龙门将是我英华拿得中原之门!”
他的声音在大厅里飘荡,飘出了政事堂,如凛然中带着一丝温和的微风,吹拂着英华大地,更在江河跟海上推着船帆,让如蚁般繁忙的大小船只破浪前行。
龙门港,一艘巨大无匹,比之前在这里亮过相的双层炮甲板巨舰还大一倍的海船离港,船桅顶天,船帆如山,看得沿岸的民人目眩神迷。
“南蛮……真是神奇之地啊,竟然造出了这么大的海船。”
这些江南民人发出了朴素的感叹。
“鲲鹏号,向东!”
巨大海船的舵台上,鲁汉陕挥手高呼。
第十一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