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杨怀仁想了想,崔庆的小心还是可以理解的。
萧撒弼的母亲和耶律延禧的爱妾,算起来是姑奶和侄孙女的关系,从血缘上来考虑的话,如果两个女人生得面容相似度很高,似乎可能性很大。
再说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如果两个女人生得没有太大联系,谁又会无聊去编造这样的故事呢?
所以杨怀仁细想之下,还是觉得这个谣言,很可能就是真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杨怀仁便很快想到了一个坏主意,很坏的主意,不过肯定能有用。
“崔庆,给你个任务,在捺钵节之前的几日时间里,你必须完成它。”
崔庆见杨怀仁面色极其认真,便正色道,“公爷尽管吩咐,属下一定竭尽所能去完成公爷交代下来的任务。”
杨怀仁忽然又笑了,“你也别太紧张,这件事并不难办。我要你和王堂主那边紧密配合,放一些谣言出来,谣言是关于太子府和耶律延禧的,不过我要这个谣言传到萧撒弼和北院大王府里去。”
崔庆眼珠子只转了一圈,立即就想明白了,开口问,“是不是把耶律延禧的爱妾和萧撒弼的娘亲生得很像的事情,添油加醋编排一番之后让萧撒弼知道?”
杨怀仁笑着摇摇头,“这件事,既然外边有传言,相信萧撒弼也一定有所耳闻。而且这种事也没什么,萧撒弼怎么会跟耶律延禧急眼呢?
我要你传的第一个谣言,便是耶律延禧和他的爱妾行房的时候,口中叫喊的却是另一个女人的名字,这个女人,应该不用我说了吧?”
天霸弟弟惊讶的拉长了脸,坏笑着问道,“哥哥,你太坏了,哈哈,别人都是骂女良,你这是让耶律延禧喊萧撒弼的娘,这点子太坏了,也太狠了,哈哈……”
卢进义也憋着坏笑,“这主意却是有点坏,不过我看管用,耶律延禧明明是和侄孙女做那种事,却偏偏喊出了姑奶的名字,这事传到萧撒弼耳朵里,那滋味,啧啧,还真不好想象。”
杨怀仁抬手示意大家先不要议论,接着道,“萧撒弼只要还是个人,还是个儿子,就一定会怒火冲天,被耶律延禧这样羞辱,他也一定不会无动于衷。
但他憋着劲干大事,也不一定会有太激烈的动作,但他一定会派人去求证,看看这个谣言是不是真的。
而这时候崔庆你的任务,就是阻止萧撒弼派的人能刺探到真相,另外,还要巧妙的让他刺探到太子府的另一件事,让萧撒弼知道耶律延禧没法有孩子,而太子府上的两个怀有身孕的女人,肚子怀的都是别人的种,跟耶律延禧没有任何关系。”
黑牛哥哥道,“我明白了,仁哥儿说的第二个谣言,也根本不用咱们去传扬,萧撒弼这老小子为了反击耶律延禧,一定会帮着咱们传。
这个谣言一传,耶律洪基和耶律延禧的脸面就没地方放了,一定会查证这个谣言的出处,相信他们也不难查到谣言是从萧撒弼这里传出来的。
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变得不可弥合了,耶律延禧的继承人地位动摇,便触犯了耶律洪基的底限,他一定会找机会动萧撒弼,而萧撒弼也一定会寻找最早的机会来造反,而咱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杨怀仁道,“哥哥说的不错,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才是制造这种矛盾的关键。
耶律延禧无法生育,需要代孕才能有孩子的事情一旦传扬出去,大家便都会觉得,耶律延禧无法有自己的孩子,也就代表着将来他没有纯正皇族血统的继承者,那么他如今的皇位继承人的地位,就变得有所动摇了。
不仅如此,如果萧撒弼足够聪明的话,他可以把这件事进一步夸大,把大家怀疑的重点,直接转移到耶律延禧头上去。
他可以告诉大家,耶律洪基后宫妃嫔成群,他却只有一个儿子,而耶律浚早亡,也只有一个儿子,这难道不值得怀疑吗?
耶律延禧没有生育能力,他的老爹就有生育能力生了他?既然耶律洪基肯为孙子做这种找人代孕的事情,保不齐他也曾经为他的儿子做过。
也就是说,耶律延禧大有可能,根本就不是耶律洪基的亲生孙子,这种传言一说出来,恐怕耶律延禧原本皇位继承人的根基也瞬间崩塌了。
而且这种屎盆子一旦扣在耶律延禧的大脑袋上,是很难再摘下来来的,在这样的怀疑之下,他绝对没有可能继续做他的皇太孙。
照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原本支持耶律延禧的那些耶律氏的皇族们,不但不会继续支持他,反而会觉得,与其支持一个很可能完全没有皇族血统的所谓皇太孙,不如自己站出来竞争皇位继承人,他们才是正统的耶律氏皇族血脉。
萧撒弼便可以借着大家都在怀疑耶律延禧的身份、耶律氏皇族内部互相怀疑猜忌的混乱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起事。”
天霸弟弟一脸佩服,“哥哥妙计,咱们不动一兵一卒,只是几句谣言,便把契丹人弄得人心涣散,天下大乱,厉害,厉害啊。
对了,有个词叫什么来着,以小博大……不对,还不够贴切……”
卢进义笑道,“四两拨千斤。”
天霸弟弟竖着大拇指,“还是卢进义哥哥有文化。”
卢进义心中虽然觉得杨怀仁的计策很巧妙,但也有些担心,“哥哥所说的计策,确实巧妙,只是若是这样也不能有十成的把握保证萧撒弼一定会在捺钵节这一天就起兵造反,因为一切都太仓促了,小弟觉得可能性大概能有九成。”
杨怀仁点头表示认可,“我也感觉可能性有九成。虽然萧撒弼不算聪明,但他身边一定不会缺少聪明人。
就算那些谣言让他怒火中烧,他身边的谋士也一定会站出来安抚他,劝说他一定要在做足了万全的准备之后,再行起事之举。”